公元前627年,阿西巴尼浦去世後,亞述再次衰落。不久,來自波斯和巴比倫的入侵者占領了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擊敗了亞述的殘餘部隊,從此,亞述國王消失在了曆史的廢墟中。希伯來先知則法尼的臣民們曾一度受過亞述人的壓迫,看到尼尼微的崩潰,則法民十分開心地評論道:“看看這得意洋洋的城市遭受的懲罰吧!她曾那麼不可一世,自以為‘誰也不如我強’;如今已成了沙漠,成了野獸的聚集地。無論誰經過那裏都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然而,經過幾代探險者、考古學家和學者們的努力,尼尼微城消失了的輝煌又再次被展現在了當今世人眼前。
尼普爾城址
位於伊拉克希拉城東南。該城址建於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公元前3世紀開始衰落,12世紀時被徹底廢棄。1889年美國考古學家首次對這裏進行發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再次進行調查和發掘。遺址為一巨大的不規則土丘,長約0.8公裏。城市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廟宇和文化區,重要的建築遺跡都集中在這裏。其中心有一座塔廟殘跡,塔廟西南有一座伊什塔爾女神廟。這裏最有價值的是已出土的約6萬塊楔形文字泥版,年代多屬古巴比倫時代,是研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重要原始材料。
馬裏城址
這是蘇美爾時代到巴比倫時代的城市遺址,現名哈裏裏,位於幼發拉底河中部阿布卡馬魯附近。1933年法國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後來又進行了多次發掘。馬裏城址的遺跡分布範圍很廣,時間跨度2000千餘年,最有價值的是一些塔廟、墓葬以及宮殿遺址。從神廟遺址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神像、國王雕像陶器、貝殼鑲嵌物、青銅器等,現大部分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古特羅(Tello)城位於蘇美時代的吉爾蘇城Girsu的寧吉爾蘇(Ningirsu)女神廟及其附近,吉爾蘇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城邦之一拉卡希(Lagash)的主要城市之一。當時出土最主要的物品是一係列古迪阿(Gudea)的肖像,他是公元前2130年左右拉卡希的統治者,有些肖像上還有銘文。
美國賓州大學考古隊也在1884年起連續十幾年發掘了尼普爾(Nippur)。尼普爾是蘇美萬神堂的主神恩尼爾(En—lil)的神廟所在地,恩尼爾在公元前3000年後取代日神安(An)成為蘇美的主神。雖然尼普爾並非蘇美主要城邦王朝的所在地,但是他在每一個王朝的心目中,能夠控製尼普爾是統治整個蘇美與阿卡德的必要條件。該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獲是起出了大約30000片的楔形文字泥版,這些泥版多數是蘇美文的楔形文字泥版,其年代從2500B.C.左右一直到100B.C.左右,前後超過兩千年以上。其中有不少是從尼普爾的書寫學園(scribalschool)起出的,內容十分豐富多樣。
其中最著名的建築古跡有烏魯克的埃—安那神廟和天神阿努神廟,如帕埃斯圖姆古城的尼普頓神廟一樣著名。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當中,月神南納就是一位男性神,他是天神恩利爾與女神寧利爾的兒子。在蘇美爾語中月神被稱作“蘇恩”(Suen)或者“南納”(Nanna/Nannar),有的時候人們也把這兩個名字結合起來同時使用,稱其為“南納—蘇恩”(Nannar—Suen)。在後來的阿卡德語當中,Suen的發音漸變為Sin,因此之後月神也被稱為“辛”神。除此之外月神還有其他的幾個名字,如阿什穆巴巴爾(Asimbabbar),納穆拉辛特(Namrasit,意為“外射光芒的人”)以及伊布(Inbu,其暗含意義很可能是指自然界中月亮的盈虧),他的名字有的時候也被寫作數字“三十”,表示的應該是一個太陰月的實際天數。南納最為重要的祭祀神殿主要有兩處,一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烏爾城的埃基什努伽勒(Ekishnugal),另外一個是在北敘利亞地區哈蘭(Harran)的神廟,這座神廟在後來的新巴比倫時期變得極其重要,月神在這裏以“辛”的名義被祭祀崇拜,這座神廟還隨同供奉了他的兒子努斯庫(Nusku)。在巴比倫王納波尼都斯(Nabonidus,公元前556年—公元前539年)統治時期,哈蘭的神廟建築曾經極其繁盛。
一艘孤零零的小船在今伊拉克境內底格裏斯河下遊一片廣闊的水域航行,兩岸是連綿不斷的棕櫚樹,冉冉升起的太陽使小船成為一幅剪影。這幅古老的景象使人回想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巴比倫文明。巴比倫文明誕生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幹旱的衝積平原,這兩條河是它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