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你自己。缺了這個朋友,一個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隻是表麵的熱鬧而已,實際上他是很空虛的。
著名作家周國平說過,一個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時是否感到充實。如果他害怕獨處,一心逃避自己,他當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有人問斯多噶學派的創始人芝諾:“誰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個自我。”這也說明,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於有沒有芝諾所說的“另一個自我”。它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著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我。
理性的關愛,這正是友誼的特征。有的人不愛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愛自己而沒有理性,一味自戀,儼然自己的情人。在這兩種場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告訴自己,至少還有“你”陪伴你,至少還有“你”是你最忠實的朋友。
當你感到孤單時,“你”要告訴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路注定是一個人去走的。”當然,這個世界上有關心你的親人,期待你的朋友,你並不孤單,同時你要勇於“為了理想飲盡那份孤獨”。
當你一時衝動而忘乎所以時,“你”要敲打自己:“人生漫長,青春易逝,切記把握,切記珍惜。”
當你遇到挫折時,“你”要鼓勵自己,“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你”要不斷勉勵自己,隻要你不斷努力,生活終不會負你,即使“生活欺騙了你”,也要相信快樂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當你萬分失落,期盼著別人的關心時,“你”要提醒自己:“別人的關心隻是一時的,隻有自己內心的振奮,才會產生持久的動力。”
……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你並不孤單,因為有這樣一個朋友陪在你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在幫助你、引導你,你必定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讓每一天都過得多姿多彩!
做自己的朋友
經常讓“你”與自己進行心靈對話。
失意時,落寞時,讓“你”來安撫自己,鼓勵自己,引導自己,愛自己,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東西,原諒你犯下的小過失。
隻有這樣,你才能讓慌亂的心緒擁有一份心靈的平靜。
與“你”一起享受生活。
一個人時,與“你”一起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放鬆,在愉悅的氛圍中忘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轉移視線,達到平衡心理的功效。
此外,可以養花種草,親近寵物。比如飼養貓、狗、鳥、魚等一些小動物,或者試著栽植花、草、果、菜等,這樣不僅能起到排遣孤獨的作用,還能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生活中,與“你”一起挖掘一些普通平凡的樂趣,比如自己親手做一頓好飯,自己隨音樂翩翩起舞,為自己選一件美麗的衣服,或是重新布置自己的房間。隻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夠找到其中的樂趣,讓你感到輕鬆和充實。
此外,還可以去旅遊,去海邊吹風,去山頂看日出……大自然的美麗會令你感動。
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
給自己樹立比較遠大的人生目標,有了目標就要努力地實現它,這樣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充實而富有色彩和目的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有所愛,並懂得去追求的人,是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的。
26.首先舍掉最難舍棄的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東西讓人們為之癡迷,金錢、名利、地位……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逐著這些東西,把它們視為人生的全部。
其中,有些人比較幸運,他們得到了很多,但與此同時他們卻並不滿足。因為,他們總擔心自己會失去到手的東西,認為自己得到的還很少,覺得自己還應該更加努力才能得到更多。
與此同時,他們又備感孤獨。華燈初上時,他們長籲短歎,找不到一個人來說心裏話,內心的擔憂和孤寂無人可分享。
“孤獨、孤獨,為什麼我會如此孤獨呢?為什麼我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呢?”
對這個問題,美國一代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早已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舍掉最難舍棄的東西,你才能從孤獨中解脫,獲得真正的幸福。
作為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締造者,洛克菲勒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裏,就積累了驚人的財富,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成功,與他對金錢的狂熱追求是分不開的。早在23歲時,洛克菲勒就開始全心全意地追求他的目標。
他的一位朋友曾說:“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以外,沒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顏歡笑。”
每一次,當他成功地做成一筆生意,賺到一大筆錢時,他就高興地把帽子摔在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來。如果失敗了,那他也隨之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