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和藍製服離去後,村長發話了:“大家已經知道了,咱們村裏出了個寶貝,喏,就是這一段石台階。”大家的目光順著村長的手看去,這是一段怎樣的石台階啊,破舊而又積滿泥土,遠看就像一堆亂石疙瘩。說它像台階,也許是因為那上麵似乎有兩個淺淺的腳印。不,確切地說,是腳印形的淺坑,上麵那級的坑痕更是淺得難以辨認清楚。沒有人知道它的年齡,它隻是靜靜地躺在荒坡裏,一年又一年——它實在是太古老了。
村長又說:“五天後,老專家帶人來拉它。從今天起,咱們要好好保護它。你們中有誰願意來站崗的,就舉個手。”許多村民都舉了手,熱心的二叔忙把手舉得高高的:“我來,我來!”聲音喊得極響。
這天,老李滿頭大汗地來找二叔:“二嬸,快把二叔叫出來,今天該他守石階了。”
“來了,來了。”二嬸笑著說,“你知道他這人要幹淨,非要洗一下再去,還說灰頭土臉的對不起那寶貝。”正說著,二叔已出來了,拉上老李一聲“走”,就往村北趕去。
老者又來了,這次帶了許多工作人員,還有許多儀器,準備把石台階搬回去。村長陪著老者來到了荒坡上。老者身後的那位藍製服正忙著取出儀器,準備測量。忽聽一聲驚歎,隻見老者蹲在了石階旁,用手輕輕地摸著階麵,他的手有些顫抖,聲音也很低沉:“是誰把這台階……”“是我把石階擦幹淨的!”二叔興奮地說,他並沒有發現,老者先前那神采煥發的臉早已黯然無光了。
老者無奈地搖了搖頭,喃喃地說著什麼,在藍製服的攙扶下慢慢地站起身來,看了一眼二叔,就失望地走了。這時,藍製服對著迷惑不解的村民們說出了一句話:“台階,正是由於上麵的腳印,才有了真正的價值。”
【思維路徑】
在作文中,我更喜歡將生活中富有悲情色彩的事件,用風趣的筆調來告訴讀者,讓讀者在一讀之餘,不由生出幾分驚訝與感慨。是啊,給文物去“打掃衛生”,真是一件可笑的事件。我就是希望用這個笑話似的故事,激起讀者對農村文化現狀的思考。
【名師簡評】
這是一篇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首先,小說構思內容巧。作者將理性的思索與生活的畫麵,揉合成一篇微型小說,通過藝術化的手法來折射現實的問題。開篇發現文物時的驚喜,接著寫人物對待文物的用心,一切合情合理。就在“二叔”特別地“清掃”之時,情節突轉,在鬧劇中收束,讓人不由不驚歎作者不同一般的構思能力。其次,對比鮮明,立意新穎。通過篇末“台階,正是由於上麵的腳印,才有了真正的價值”的點睛之筆,不僅揭示了台階的價值所在,而且回應了前麵“熱情與無知”、“好心與壞事”“文明與愚昧”等種種現實矛盾的衝撞,引起讀者無限的深思與回味。
【請你思考】
從現實的台階到曆史的台階,會引發你哪些聯想呢?
活著的台階
天津陳偉弘
看到台階這兩個字,我想到了餘華的《活著》。
“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台階。”小時候,外婆曾對我這麼說。可從小到大,我總被晶瑩閃亮的星星所吸引,總是津津有味地數著永遠也數不清的滿天繁星,卻對身邊切切實實的台階視而不見。於是,北京故宮的台階我弄不明白,南京中山陵的台階我數不清楚,杭州吳山廣場的台階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級。
直到前幾天,數學老師一句“你們每天要上多少台階才能到教室”的問話,才促使我第一次去數台階。沒想到,這看似小兒科的舉動,卻讓我猛然領悟:我們就是在這種不懈的努力中,已經登上了好幾級。而從故宮到中山陵再到吳山廣場,我們的社會也在幾代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艱難追求中,前進了好幾大步。
雖然星星的來曆比台階的曆史更難考證,可高懸夜空的星星早巳成為人們心中熠熠發光的珍寶。台階呢,雖近在咫尺人人需要,卻被撇之一旁無人提及。人們常常容易忽視腳下的東西。殊不知,真正的精彩往往蘊涵在平凡之中。看見過一對白發老人互相攙扶緩慢登階的背影,看見過一位農村婦女扛著大包吃力上樓的身影,也看見過孩子們在台階上蹦蹦跳跳玩遊戲的情景……正是這一切,構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古老平凡而為人漠視的台階,也正是因為承載了許許多多平凡的生活,而富有了生命的活力,擁有了生命的精彩。
台階的精彩,不僅在於它的平凡,也在於它的堅強。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匍匐地麵,用自己的脊梁搭起從下到上的長梯供人攀登。正是它,讓我們窮盡“千裏目”、“一覽眾山小”;也正是它,讓人類“舉動搖白日”、“指揮上青天”。他們沒有輕易地選擇死亡,而是選擇“活著”。餘華說,“活著”作為一個詞,在中華民族的字典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和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的平淡和孤寂,去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
台階,就是這樣充滿生命意味地陪伴著人類走過無數個春秋冬夏,就是這樣以它無言的平凡、堅強和精彩,啟迪我們追尋生命的意義。我相信,在未來的生活中,它仍然會一如既往地與人類一起“活著”。
【思維路徑】
當我從生活中的台階聯想到曆史上的台階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視野頓時變得寬闊起來。怎樣將這些內容自然地串聯起來呢?我想到了自己正在讀著的一本書,那就是餘華的《活著》。用一本書帶出對事物的思索,這也許便是我這篇文章的特色了。
【名師簡評】
本文思路極為開闊,語言深刻精辟。作者跳出了同類文章中台階“象征攀登”、“象征奮鬥”的大眾化思路,緊扣台階“平凡”、“堅強”、“精彩”的三大特點,推出“台階活著”的觀點。文章雖然滿含理性的思索,但顯然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說理,開篇從生活切入,簡潔扣題;接著用老師的提問引發思考。內容由淺入深,剖析由表及裏,議論得嚴謹而形象。由引看來,“高度決定視野”的說法,用到作文中也是多麼的貼切。
話題40距離
【試題亮相】
詩人顧城有句出名的詩“你看雲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這裏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成語中有“咫尺天涯”一詞,意思是說雖然近在咫尺,卻遠如天涯。生活常常是這樣,刻意為之往往不能縮短彼此的距離,偶爾發生的一個細節、一個舉動,卻在人與人之間架起美麗的橋梁。
請以“距離”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可以記敘經曆,編寫故事,發表議論,抒發感受。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寫作點撥】
一、挖掘話題蘊含的哲理。遠就是遠,近就是近,這是不容混淆的。但是,遠和近不是一成不變的。大洋彼岸可謂遠也,然而一部可視電話使親人如在眼前;同室同床可謂近也,可同室操戈、同床異夢者並不少見;天涯可謂遠也,王勃卻唱出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絕唱;大陸與台灣僅隔一條海峽,兩岸人民努力了半個世紀還未能走到一起。
二、拓展話題的寫作內涵。可以從曆史上的“天涯”變成了今天的“咫尺”寫起,展現科技的巨大進步;可以從“咫尺”與“天涯”是一種抽象的心理距離出發,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可以寫師生之間、官員和百姓之間的“零距離”接觸,表現新型的社會關係;可以寫萬水千山隔不斷的戀人之愛、父母之愛;還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寫距離產生美感。
【最佳範文】
【請你思考】
這篇寫早戀的文章,頗有些與眾不同,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把愛擱淺在牆上
天津易青蔚
初戀不過是少量的愚蠢加上大量的好奇心。它或許是糖做的,每個人都想取一塊來嚐嚐嗎?或許是黃蓮做的,苦口卻不苦心?
小卉和明智是鄰居,但他們卻不是兩小無猜的一對玩伴。小卉十三歲那年,從外婆家來到學校上初二。明智比她高一屆。於是小卉的父親囑托明智幫忙照顧一下。明智看著眼前這個滿臉清純笑容的女孩,高興地答應了,他對這個完全陌生的鄰居女孩充滿了好奇。
從此,兩個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每天,明智都在小卉的樓下等小卉一起回家,路上不是滿載著笑聲,就是滿載著夢想。明智的成績很好,又比小卉高一屆,而小卉在學習方麵比較吃力,於是明智常輔導她的功課。春天來臨的時候,明智和小卉一起做了美人魚風箏,每個周未到屋後山坡放風箏。日子多麼美好!
漸漸地,明智發覺自己對小卉的感情有了變化。他喜歡看她放風箏時奔跑的身影,喜歡看她笑,感覺她的笑像是從心靈深處噴湧而出的清泉,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地蕩漾在臉頰,清清的,純純的。在他的眼裏,小卉綻放如荷,溫潤如玉,純淨如水。
明智發覺自己喜歡上了小卉。他也不想這樣,他知道如果不處理好這個距離,就會影響自己的學習。但是愛的種子一旦發了芽,就算雨水都不下,也阻止不了他開花。可小卉那麼單純,單純得連明智對她的感情變化都不知道。明智也害怕一旦說出口,就會灼傷雙方。
明智在愛的痛苦煎熬中變得憂鬱了。父母察覺到他的變化,很著急。常找他談話,但他又不說。明智看到自己學習的下降,也焦急萬分。他決定找個時間放下自己的感情。進入初三後,明智和小卉到後山坡放了最後一次風箏。從那以後,明智不再經常去找小卉了。
他把感情連同那隻風箏擱淺在牆上。很久以後,他突然覺得小卉在他心中隻是朋友,心頓時釋然。他知道,這種距離是最好的。
【思維路徑】
這種故事在我的身邊並不陌生,但我並不想簡單地敘說。我希望能夠用一種全新的理念來詮釋這種情感,傳遞一種理念。這種情感就是要學會珍惜感情。不當戀人,當朋友也許會更好。因為,情感沒有錯,錯就錯在還沒到開花的季節。
【名師簡評】
本文敘寫早戀不落窠臼。作者精心編織了一個懵懂的愛情故事,借以說明:年輕的學子們必須處理好男女同學間的感情,要學會把“感情連同那隻風箏擱淺在牆上”。文章從身邊熟悉的事件切入,有生活的真實感,有時代的普遍性。與同類文章相比,本文在語言上的表現也不俗。作者沒有刻意地講究構思,也沒有刻畫地描寫,而是帶著理性的思索與美好的真情展開,語言雋永而深刻,展示了當代青少年理智麵對生活、正確對待情感的正確態度。
【請你思考】
將“七步詩”編織成一個故事,妙在何處?
生命為何隻有七步
北京畢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