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哲理思辨(1)(1 / 3)

【導讀】

人生如水,待涓涓細流彙入大海,你再想享受水的清涼與甜美,隻有望洋興歎;人生如風,待清風拂過麵頰,你再想回味風的清涼,隻有追悔莫及。人生需要思考,就像貧瘠的土壤需要及時灌溉,錯過那一渠清水,莊稼就會枯萎;就像一塊鐵坯需要及時鍛造,錯過適時的那一錘,工作將事倍功半。人生宛如一首閃耀著智慧與哲理的詩篇,隻要我們用心品讀,就能在精神的田園裏找到生命的綠洲。駕上思想的野馬,也許你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騎士。

話題34取舍的智慧

【試題亮相】

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結出豐碩果實。你向往山居的清靜,就必須放棄都市的繁華;你仰慕奮鬥者的成功,就必須放棄安逸閑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萬水,就必須放棄鄉土鄉音的溫馨與柔美。生活要求我們學會爭取,也得學會放棄。

請以“取舍的智慧”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寫作點撥】

寫作此類話題,既可從正麵切入,也可反彈琵琶:

一、正麵切入主題深刻鮮明。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放棄的,如虛名、小利;有的東西卻必須堅守,比如尊嚴、責任等,這些都是人性中最為根本的東西。放棄了它們,我們就會淪落為社會的渣滓。如錢學森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代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我們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無悔選擇,展示心靈的美麗。

二、反麵切入內容新穎奪目。一是剖析“勇於放棄”的原因,正確的舍棄決不會像隨手扔掉廢紙團那樣輕而易舉,它需要勇氣、決心與果敢,還得講究方法;二是選擇好“勇於放棄”的事例,趙武靈王廢除舊製提倡胡服騎射時,許多人反對阻撓,但他有決心有勇氣,創下名垂青史的千秋偉業。如果終生抱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信條去追逐利益,那麼你便舍棄了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

【最佳範文】

【請你思考】

冬天裏為何不能砍樹呢?這樣擬題有何好處?

冬天請不要砍樹

新疆朱琳

在《讀者文摘》上讀過一篇文章:一位小朋友在玩耍時,發現屋前的一棵樹已經死了——枝幹已剝落,樹葉已完全枯黃。於是對爺爺說,要把它砍了。可爺爺不答應,他說:“孩子,冬天,你不要砍樹!”不出爺爺所料,第二年春天,這棵已經“死”了的無花果樹,居然發出了新芽。到了夏天,整棵樹看上去跟其他樹沒啥差別,也枝繁葉茂,綠蔭宜人了。

人生何嚐不是如此!在奮鬥的征途中,我們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坎坷與波折。對待它的態度不同,也就有了“砍”與“留”的區別。前者在接受命運挑戰的時候說:“我永遠不會放棄!”而後者也許會自我解嘲地說:“算了,放棄也是一種美麗。”由於在困難麵前處理問題的態度不同,於是前者也許可以感受到宜人的綠蔭,而後者則隻能望樹興歎了。

一個音樂家失去了最寶貴的聽覺,但他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沒有放棄,而是用勇氣支撐著自己對事業的追求,創作出了令世人驚歎的樂曲,他的名字也傳遍了世界。他就是耳聾的音樂家——貝多芬。一位作家,她一歲時得了猩紅熱,雙耳失聰,雙目失明,但在家庭教師安妮的幫助下,奇跡般地掌握了五種語言,以驚人的毅力成為了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她就是盲人女作家——海倫。

假如這兩位偉人在身殘後心如死灰,萬念俱滅,還會有如此輝煌的人生嗎?相比之下,美國作家海明威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做法,多少給人留下了一些遺憾。一個連生命都可以放棄的人,又怎麼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挑戰,去實現自我執著的追求呢?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往往是在痛苦中掙紮,在逆境中成長。正是由於他們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才造就了一番不朽的功績,造就了一個個的偉人。

是啊!不言放棄,是一種生活的勇氣,擁有了這種勇氣,我們才會去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言放棄,是一條做人的準則,有了這條準則,我們才會去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不言放棄,還是一種幸福,擁有了這種幸福,我們才會擁有奮進的源泉。

【思維路徑】

冬天裏那枯黃的樹木,看起來似乎是沒有了生命,可到第二年春天又能夠枝繁葉茂。這是自然的道理,這是生命的哲理。既然這樣,我們怎麼能夠隨便放棄呢?想想在無聲世界裏演奏的貝多芬,想想在黑暗世界裏飛翔的海倫,我們沒有放棄的理由。

【名師簡評】

本文論證結構清晰,論據豐富多彩。作者從讀過的一則哲理故事娓娓道來,不僅容易吸引讀者,也自然地引出了觀點。分析之後引用的兩個論據——貝多芬與海倫,一個沒有聽覺,一個雙目失明,卻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典型生動。殘疾人尚且能夠如此,何況正常人呢?接著作者引用一段經典文言文作理論論據,可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尤為可喜的是,文章沒有停留在事例的羅列上,而是層層深入,指出“永遠不要說放棄”既是信心、信念、勇氣的體現,更是做人的準則。

【請你思考】

作者說魚兒有兩個世界,一個在水裏,一個在天空。這兩個世界分別代表的是什麼呢?這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有關係麼?

魚兒的兩個世界

山西張帆

我是一條魚,每天在大海裏遊來遊去,渴了就吞吐鹹鹹的海水,餓了就咀嚼海底的水草,日子平淡無奇,甚至讓我有些厭倦。我浮出水麵呼吸,猛然瞥見一隻大鳥如同閃電般掠過,它沒有在天空留下任何痕跡,卻在我心中畫下了重重的一筆。我知道,那裏有我的夢想。

美麗的天空像罌粟花一樣吸引著我,我開始毫無顧忌地幻想它,並固執地相信,那裏才是我的未來。生命終究難舍藍藍的雲天,我沒有理會海的挽留,背上行囊,獨自踏上路途……

走過春秋冬夏,走過雨雪霧霜,走過風吹日曬。走得匆忙,走得滿目滄桑……終於有一日,脫去一身的凡俗,躍上了魂牽夢縈的廣闊天空,一切都那麼新鮮與美好。我開始四處遊逛,偶與飛鳥擦身問好,帶著一腔的熱情遊遍每一個角落。我自由自在,卻憑添了一份鄉愁。終於,開始漫無目的起來。偌大的天空中,我是那麼渺小,一種漂泊的孤獨感侵襲而來。

我想伴太陽東升西沉,太陽卻說:“不行不行,你會遮住我絢麗的光芒。”我想與星月為伍,可是同樣遭到了婉言拒絕。我隻好悄悄避開,如一片落花跌入流水,沒有了方向。

現在的天空變成了最寂寞的東西,沒有人可以聽到它的傾訴,也沒有人可以向它傾訴,它就那麼一言不發地站著偶爾打雷、下雨、發脾氣。也許當第一朵鬱金香開始枯萎的時候,我早該猜到一切要結束,可是我沒有,我原以為隻要堅持,星星的光芒也可以照亮一切;也許當第一支蠟燭已經燃盡的時候,我就該知道一切不會精彩。我看見了燭淚,它也該是好鹹好鹹的吧!我累了,倦了,想睡了……

我幽幽地想起了大海的溫馨,呆呆地站在自己最初上升的天空,一種強烈的歸家願望在心中滋長。遙遠的地麵上,那片海正在以不變的姿態和博大的胸懷親切地迎接我。深夜,寒風籟籟,冷雨瀟瀟。我毫不猶豫地躍落海中,再一次感覺到心跳與海浪的節奏隱約呼應。夢已經醒了,周圍沒有聲音。我在黑暗中喝水,在離別中穿梭。

黃昏又在我的等待中一次次睡去。我終於明白,魚的夢注定了要在海裏,夢想就是翅膀,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是飛翔!

【思維路徑】

我總是想,魚兒肯定有兩個世界:一個在水裏,一個在天上。為什麼呢?因為水是它賴以生存的基礎,天空則是它滿載夢想的地方。人也是這樣,當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內心總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想到這些,便有了這些文字。也許文章中的魚兒,正是我的影子噢!

【名師簡評】

這篇寓意深刻的童話,閃耀著智慧與情感的亮光:首先,文章形式獨特,內容新穎。一隻渴望飛翔的魚兒,終於躍上了天空;出人意料的是,它沒有感受到快樂,湧上心頭的卻是無邊的寂寞。文章沒有過多的議論,卻將“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是飛翔”這一主題,表達得深刻鮮明。用童話說理,更容易獲取讀者的認同。其次,景物描寫非常出彩。開篇對天空的描寫,重在突出夢想之強烈;飛上天空後風雨的出現,重在展示內心的孤寂。兩幅畫麵反映的內容沒有過多的變化,然魚兒的心情卻截然不同。情感的變化,均是通過景物渲染出來的。

【請你思考】

你認同這一觀點嗎?能不能說說你的理由,或是講幾個與之相關的故事?

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山西戴康衛

很小的時候,奶奶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桌上有三個蘋果,佛祖吃了一個,然後問他的弟子還有幾個蘋果。弟子回答說還有兩個。佛祖搖搖頭說,有三個呢!兩個在外麵,一個在裏麵,佛祖指指自己的肚子。

當時我還小,不太懂祖母的意思。到今天,我才慢慢明白老祖母的心意,她其實是想告訴我:失去是另一種形式的得到。

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他畢業後的理想是當一位大兵抵禦外國人的侵略,但因清朝政府太腐敗,他隻得放棄多年的夢想去當醫生。不久,他發現中國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汙濁,於是又毅然放棄學醫,成為了作家,希望用筆來挽救人民的靈魂。正是由於他有這種敢於“放棄”的精神,終於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麵旗幟。

古今中外勇於放棄的事例,不勝枚舉。柳永被棄於當朝,卻執著於詞,其詞乃成一家之絕,榮耀無比;蘇東坡被棄於江南,幾經流浪,其人與其文卻日益蔚為大觀;孫中山被棄於海外,奮鬥有加,終成一國之父。伽俐略放棄了自己的自由,誓死捍衛自己的學說,才使牛頓得以站在“巨人”的臂膀之上;比爾·蓋茨放棄了自己在哈佛大學的學位,投身商海,成就了二十世紀人類世界的一個神話。

其實,今天放棄,是為了讓明天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放棄了,你便可以輕裝前進;放棄了,你就可以擺脫煩惱和糾纏;放棄了,也許會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如果你選擇了鄉村的寧靜安逸,就得放棄城市的燈火闌珊;如果你選擇了淡泊、平凡,就得放棄聲名鵲起的榮耀。

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能夠放棄一些,自然總會擁有一些。當你放棄了玩耍的時間,去攻克那道難題時,你獲得的是學習的進步;當你放棄對名利的計較,與人相處時,你獲得的是一份珍貴的信任;當你放棄優厚的工作待遇,奔向大西北時,你獲得的是人格的升華;當你為搶救落水的孩童放棄生命的時候,你獲得的是人們對你永遠的尊敬與懷念。

朋友,為什麼緊握著那隻蘋果不放呢?你應該知道,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思維路徑】

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不能片麵地看待。玫瑰雖美,卻長有尖刺。不能因為可能刺傷你的手就忽略了玫瑰的美麗,也不能因為玫瑰的美麗而忽視了它那傷人的刺。我就是這樣一個喜歡逆向思維的人,我覺得反彈琵琶,往往能夠令文章耳目一新。其實,這篇文章中悟出的不少哲理,都是我在生活中獲取的經驗。

【名師簡評】

本文論據充分,一氣嗬成。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信手拈來,毫不做作。對魯迅,蕩起一筆,重點突出;對柳永、蘇東坡、孫中山、伽俐略、牛頓、比爾·蓋茨等人,則一筆帶過,簡潔明了。論證時,有點有麵,點麵自然結合。如果對議論文的寫作知識不熟悉,又怎能如此熟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呢?

本文語言精彩,富有哲理。作者打破傳統的“靠論據引人,用經典感人”的筆法,通過優美的排比句,簡練地列出了生活中種種“失而有得”的現象。文章第四段用一組排比句串起了五個典型的成功事例,論據可謂信手拈來。而倒數第二段的排比,將視角轉向生活,用詩意的畫麵解讀,將放棄的美麗自然帶出。

話題35心態

【試題亮相】

一個中文係的老教授和一個音樂係的老教授同時被下放到偏僻的農場。他們每天的工作都一樣,就是鍘草。一年以後,中文係的老教授含恨離開了人世。而那位音樂係的老教授仍然默默地鍘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音樂係的老教授又回到了當年任教的大學。人們發現苦難生活並沒有使他衰老,站在講台上的他一如當年那樣神采奕奕。他是怎麼熬過來的呢?他說,每一次鍘草都是按4/4拍的節奏鍘的,鍘草對他來說就是欣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