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教文化(1)(2 / 3)

讀著戴叔倫的《蘭溪棹歌》,你會想到哪些人或事呢?你的感悟與作者有何區別呢?

心底的花香

上海李玉姍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在清爽皎潔的月下,我讀著戴叔倫的《蘭溪棹歌》,心中浮過一絲怡人的歡暢。溶溶的月色流滿了一窗欞。此刻,寧靜的月光是上天賜予靈魂的一件絕佳的禮物。

我又憶起童年的那片月亮地。同樣的月色,同樣的院落,同樣的樹陰,我坐在爺爺的膝蓋上,聽爺爺講月亮姑姑的故事,這樹杈間漏過清麗與寧靜,這柔柔月光在我的心靈中流淌,將光明帶進靈魂的每一個角落,並用幸福浸潤心靈的每一寸土壤。

十年滄海桑田,一切都在變,隻是改變了不該改變的東西,這才匪夷所思。終日行走於求學的漫漫長路中,忘記了爺爺教給我的童謠,也忘記了老院子裏的月亮地。忽然想起舒婷在《小河殤》中寫的:“多少年來,我們錯把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失在高樓的屋頂上了。”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隻記住了月是夜的伴侶,而忽略掉了那隱藏於月光中的心靈後花園。心中有些愧疚與悔意。少了月,真是少了不少東西。

月,我想握住你的手,緊緊地,不分開。從你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心如止水的寧靜與無盡的關愛。月,請讓我感受你的體溫,感受你靈魂的溫度,讓我握緊你的手吧。

月涼如水,月色如洗,梭羅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月光中得到心靈的升華,哈佛大學的高才生,愛默生的得意弟子,卻因沉醉於這寧靜的瓦爾登湖月景而選擇了義無返顧的歸隱。一個人、一片湖、一輪明月、一生傳奇,一段又一段嘩啦而過的絕版時光在這裏留下了最美的年輪。陶潛亦是因月而生寧靜之心吧,自不必再說月下獨酌的李白與把酒問明月的蘇軾了。月,你願不願意拉起我的手,領我去那片寧靜的國度呢?

月光漏過樹枝,落在樹下的涼椅上,那裏有爺爺的身影,有爺爺的美麗小故事,有我們的幸福時光,我們的寧靜生活,我向著月默默祈禱:希望這樣的心情與生活永存。你說呢,月光?讓我握住你的手,一起遠離煩躁的沼澤,一起去親近隱於心底的那片寧靜花圃。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我望著皎潔的月光,心底拂過一陣花香。

【思維路徑】

在生活中,感動我、影響我的經典事物很多,但我覺得很難寫出新意。我選擇戴叔倫的《蘭溪棹歌》作為線索展開,再用詩中的月色牽動情感,引出感動自我的人物,繪出月光下的美景。這樣的內容,是否會讓您耳目一新呢?

【名師簡評】

從構思上看,本文線索巧妙。作者避開傳統經典,以“月”為載體,用戴叔倫的《蘭溪棹歌》導入,將相關的人與事有機串聯,寫出了對它的向往、對它的沉醉、對它的回憶等。雖然首尾扣住的均是這首詩,但聯想的內容極為開闊,內容開闔自如,意境真摯優美。

從語言上看,本文句式多姿。整句散句交錯,顯示了作者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語言與思想交融,升華為激蕩讀者心弦的旋律。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開頭和結尾對戴叔倫的《蘭溪棹歌》的引用,不但使首尾呼應,也讓文章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意蘊。

【請你思考】

既然是線,就應該能夠解開,可為何作者偏偏說“無法解開”?

無法解開的紅線

山東鄧陽

與文學的初遇,緣於三歲時外公教背唐詩。雖然我那時全然不能領會詩中的含義,卻深深癡迷於那琅琅上口的韻律,整日煞有介事地搖頭晃腦,咿呀吟哦。現在想來,如“離離原上草”一類的詩句,實在是一位位“月老”,在我和文學之間結下無法解開的紅線。

後來上了學,識了字,自己可以“啃”書本的時候,書籍便成了我在文學世界裏遨遊的侶伴。初始的時候,由於受外公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我隻讀一些中國經典文學書籍,如《紅樓夢》、《東周列國誌》。那時候年紀小,並不懂得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隻是追求故事的情節。所幸的是,從古人智慧的結晶中也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第一次讀外國小說,是雨果的《悲慘世界》。一下子從古文的局限中跳出來,感覺好像是推開一扇小窗,看到一大片海洋。這本書第一次使得我對社會、對人生開始思索。芳汀的悲慘命運、冉阿讓的忠信善良、沙威警長的行為,曾經讓我輾轉難眠。我在看到那個社會黑暗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性的閃光。於是當我接觸社會,看到不公正現象時,困惑失望之後,仍然能夠重新揚起希望,滿懷信心地去愛生活,愛世界。

在我這個年齡的女孩子,多是比較浪漫的。所以當我讀奧爾珂特的《小婦人》一書時,不禁為馬奇四姐妹的生活而深深感動,她們是那樣年輕、善良、富有朝氣,又是那樣懂得熱愛生活。讀她們的故事就好像讀自己,我也和她們一樣天真、任性而且富於幻想。生活實在是美好,其美好就在於簡單平實。馬奇姐妹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她們不僅忠於理想,而且認真地對待生活,這正是我從她們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的財富。

由經典陪伴,在文學的路上一路走來。現在我自己也能夠執筆行文了,可以將我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熱愛一一寫下,雖不免淺陋,卻總是青年人的一份真誠。文學於我最大的收益便是認識了真善美,使我學會了愛,多希望能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或者有一天,我筆下的文字也可以讓別人由衷地感覺到草軟軟的,花漫漫的,太陽暖暖的……

【思維路徑】

我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很小的時候,外公成了我的老師,經典詩詞便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再長大些,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更是讓我欲罷不能。我的喜怒哀樂,完全被它們左右著。於是,當我牽出這條奪目的“紅線”時,便有了這些屬於我自己的文字。

【名師簡評】

這是一篇底蘊豐厚而富含生活氣息的好文章。文章之美麗體現在兩方麵:

文章娓娓道來情意真。以經典詩詞為線索的文章,往往容易成為古人與古人的對話、詩詞與詩詞的對接,缺少生活的真情實感。本文不落窠臼,由小時爺爺的引導,寫到上學時對傳統經典的興趣。再由中及外,寫到外國經典小說對自己的影響,短短幾百字,有生活經曆的闡述,也有對經典魅力的敘說,讀來頗具感染力。

文章信筆展開文采好。作者不是簡單地引用詩詞,而是從不同角度引出經典文學作品對自己的影響。幼年讀詩,重在童趣;小學讀書,側重情節;浪漫年齡,著力感悟。結尾時的詩意表達,將自我美麗的形象含蓄繪出。

【請你思考】

看《餘秋雨文集》,為何偏偏選擇在“秋雨”之夜呢?這樣安排,有何用意?

靜坐窗前聽秋雨

江蘇蔣俊鐮

伴著最後一聲嘶啞的蟬鳴消失,伴著最後一片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飄落,真可謂秋意闌珊。別說“秋風秋雨愁煞人”,因為在這個蕭蕭的季節裏,我擁有著《餘秋雨文集》

夜闌人靜時,我坐在燈下,注視著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開了這本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開始著一段寂寞的旅程,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曆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躕的旅人在沉重的曆史中艱難地跋涉著。

從商風到唐雨,從秦朝焚書坑儒到康乾文字獄,從晉魏賦文到宋元詩曲,一路走來,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從道士塔到柳公祠,從廟宇到青雲譜,從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斷橋,從都江堰到吳江船,一路走來,隻有秋雨陪伴;雨砸在身上,重得使我無法抬頭,難以呼吸。從竹林七賢到天一閣的範成大,從潑墨揮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從掌握朝權的重臣到花街撫琴的女子,一路走來,隻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隻有謙卑地低下頭,生怕手放錯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難道隻要沾上了中國的曆史,就一定會變得如此沉重麼?重重的青石台階,厚厚的石城牆,就連路邊獨坐的老人,臉上的皺紋,都已爬得密密的。這便是秋雨。無法在西湖邊讚歎水好綠,無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黃,更無法在陽關邊上說:“雪真白!”

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將風花雪月反複呻吟,將雞毛蒜皮盡量擴充。中國真正的文人,隻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連於風月場也依然;因為,即使是青樓女子,也算是半個文人!

秋雨從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和滋味。秋雨滲入深深的泥土裏,太深了,便顯得苦澀而艱難。秋雨——一壺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誰會去慢慢地品嚐那苦澀的清茗呢?於是,連續幾千年來文人的清高與尷尬在秋雨身上繼續。

隻是,我依然喜歡秋雨,靜靜一人,坐在窗前聽雨,更願意變成一滴水,融入秋雨……

【思維路徑】

我喜歡雨夜裏的秋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餘秋雨先生。也隻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安靜地觸摸到他那湧動的脈搏。寫作時,我還是非常有信心,我熟悉餘秋雨先生的經曆,了解他的為人,再配上秋天雨夜裏的一份安靜,經典的清泉自然會流入我的心田。

【名師簡評】

本文在獨特的意境中,注入了情感內涵。作者攜著人生的感悟與餘秋雨先生相知在落葉飄零的季節。單就開篇結尾而言,便是新穎獨特。開篇一句“別說‘秋風秋雨愁煞人’,因為在這個蕭蕭的季節裏,我擁有著《餘秋雨文集》”,意境深遠而切題緊密;收束時的“願意變成一滴水,融入秋雨”,更是內涵豐富,進入了物我交融的境界。在冷峻的思索中,作者展示了非凡的才情。不熱愛文學,雨夜也不會生出如此情感;不擅長表達,筆墨也無法描繪這種意境。

話題29卷中有山水

【試題亮相】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雖然無法回到天真無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種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於詩意的山水之中。但是,當我們捧起一本本書卷的時候,曆史的山水人情也許會像纖細的火柴一樣,在內心燃燒出詩意的清香。

請結合自我經曆或感受,以“卷中有山水”為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體裁不限。

【寫作點撥】

“卷”為書籍,隻有“開卷”才能發現“山水”。很明顯,這裏的“山水”是一種比喻,可以視為書卷裏的風光。值得注意的是:

一、緊扣詩詞展才情。“山水”雖是比喻,若文章之中不出現與之相關的詩詞、典故或精彩描寫,容易導致扣題不緊。寫作時一定要充分展露自我才情,它可以是開闊的文化視野,可以是厚實的人文素養……這樣,文章才會星光點點、雲霞滿天,餘味悠長。

二、匠心獨運講創新。如何讓文章在文采飛揚的基礎上閃現創新的光芒呢?一是可以寫抒情性散文,如用“卷中有小溪”、“卷中有江河”、“卷中有大海”的並列式結構,寫出不同書籍給自己帶來的不同感受;也可以寫想象作文,通過一首首美麗的詩詞展開聯想,描繪一幅幅的曆史畫麵,展示書卷的風采。

【最佳範文】

【請你思考】

本文化用詩句為題,有何好處?你能不能從另外的角度,給文章換一個題目呢?

案頭的山水

湖南高若琦

“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偶然讀到清代張潮的這句話,心中竟豁然開朗起來:我何不漫步在前人的詩詞歌賦中,足不出戶而飽覽萬裏錦繡呢?

於是,當我再次捧起書卷時,隻覺得字裏行間,皆為層疊之青山瀲灩之綠波了。細細品味,便有滿目的芳草萋萋綠樹颯颯,有滿懷的煙嵐繚繞雲霞燦爛,如聞淙淙泉聲、清清鬆風,如臨奇峰峻巒、古道邊關,擁“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意,入“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境,心中天地為之開闊許多。

我在李白、杜甫的身後尋覓,在王勃、蘇軾的履痕上沉思,在白居易、陸遊的吟誦中品味。那詩裏詩外流露著對自然的親切,更充滿著對生命的感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是怎樣的人生境界啊!“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又是怎樣驚心動魄的壯觀!天地間的山水草木,無不在那淡墨濃彩之中。或磅礴雄渾或寧靜幽謐,或形神靈動或奇光異彩,或肆意揮灑或精雕細刻,漸漸地把我帶入一個斑斕的世界,讓我觀其色彩、聞其聲韻、悟其真諦,進而心翔藍宇,魂飄山川。

心是一塊風動石,隻要心不褪色、不沉淪、不蒼老,捧卷在手就有一種居高臨下滿目青山的大氣。你可以在“桃花源”裏流連,在“赤壁賦”裏沉醉,也可以在“嶽陽樓”下凝思、在“滕王閣”前遐想,你可以領略“秦月漢關”的悠遠,也可以體會“大漠孤煙”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