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悖論:“交換信封”(1 / 3)

我們的知識體係、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許並不是建立在“惟一正確”的基礎上,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既是一條道路,也是一個囚籠。

悖論——邏輯的套索

邏輯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但這並不能保證它時時刻刻都讓你放心。邏輯是一切演繹推理的基礎。也許最有趣的就是像福爾摩斯那樣通過嚴密的推理,發現事情的真相。然而,有時你會發現,正是你似乎無懈可擊的推理和論證把你送進了死胡同。到底什麼錯了?是你的推理過程出了問題,還是邏輯本身隱伏著某種致命的缺陷?

有個很有趣、很簡單的概念——悖論(也被譯作“吊詭”),簡單說就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即如果承認這個說法正確,就能推出這個說法不正確,反之,如果承認這個說法不正確,卻又能推出這個說法正確。至今仍令統計專家與決策理論學者爭論不休。

你很聰明?很有邏輯頭腦?當有人這樣評價你時,你會感到高興。事實怎麼樣呢?想不想試試看?看看下麵的幾個悖論吧!

1. 鱷魚和小孩的悖論

鱷魚抓住了一個小孩,對他說:“我會不會吃掉你?你要答對了,我就放了你;答錯了,就吃了你。”

小孩想了想,說:“你會吃掉我。”

鱷魚懵了,它該怎麼辦呢?“我要是吃了你,你就說對了,我不該吃你;我要是不吃你,你又說錯了,我該吃了你……我暈!”

小孩乘機跑了,鱷魚十分沮喪:媽的,他要說我會放了他就好了!

2. 《堂吉珂德》悖論

《堂吉珂德》裏描寫了一個國家,它有一條奇怪的法律:每個異鄉人到此都要回答一個問題:你來做什麼?你答對了,一切好說;你答錯了,就要被絞死。(當然,對錯是由人家說了算的)

一個人回答:“我來是為了被絞死。”士兵像鱷魚一樣懵了:如果絞死他,他就對了,不該死;可是放了呢?他又錯了,該死。怎麼辦?

到了國王那裏,他也想了好久,說:“無論怎麼做都不對,還是我法外開恩,放了他吧。”

3. 理發師悖論

理發師悖論是由羅素提出的,羅素不但是哲學家,也是一位數學家,他提出這個悖論是為了說明數學中的集合問題。其大意是:某城裏有一個理發師,他隻給不肯自己刮臉的人刮臉,那麼,他給不給自己刮臉呢?

你可能要爭辯:事實上,沒有鱷魚肯跟你講道理,沒有一個國家會通過這麼古怪的法律,也不會有一個針對理發師的如此嚴格的規定……這些都是編造出來的。你是對的,在現實中,我們的確不大可能被這些難題困擾。但是對悖論的研究不是沒有意義的,更不是所謂“吃飽了撐的”。

悖論不是存在於現實中,而是存在於我們對現實的認識和表述中,但這兩者不可能分開。如果沒有人類,世界仍然存在,但是卻沒有意義,意義正是人類認識的結果。

博爾赫斯曾寫過一個令人著迷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得到了一把小石子,這些石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你每次數它們,數目都不同,這一次是3,下一次就可能是5或13。想想這個故事,想想故事中的疑問:如果畢達哥拉斯(古希臘數學家,在這裏代表人類的數學傳統)抓起的是這樣一把石子……

這個故事暗示的是:我們的知識體係、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許並不是建立在“惟一正確”的基礎上,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的認知世界的方式,既是一條道路,也是一個囚籠。問題是,沒有人可以離開慣常的知識結構,隻要他活著,就必須找幾條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而他自己,也就被這些原則和方法規定起來。

艾畢曼德悖論

理性的決策要靠邏輯,理性思考也不例外,悖論存在邏輯領域裏,主要是挑戰人類思考的協調一致性,以確定每個螺絲都配對了螺帽。如果兩個論述互相矛盾,就不會同時為真,就像擲一枚銅板,不會同時出現正麵,又出現反麵。所謂邏輯的內部一致性,就是指不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證明兩個敘述處於絕對對立的情況。如果想長智慧,解決自己明顯的內部不一致是不二法門。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協助發現了量子力學的理論,但又自覺不完善,故在中年花了很長的時間想找個悖論以證明其不具一致性。愛因斯坦失敗了,量子力學到今天仍然存在,但當時悖論確實吸引許多物理界的精英投入研究。至今部分問題仍困擾著科學家們,而那些宣稱不感困惑的絕非專家。

邏輯的悖論中有個最古老的、也不錯的例子,即艾畢曼德悖論,它是2500年前由一個克裏特人艾畢曼德提出的。他宣稱:“所有的克裏特人都是騙子。”這就是一個典型悖論。這句話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就不能相信說這句話的人,因為他自己就是克裏特人,所以不可能為真。那麼,難道它是謊言?這麼一來,連這個人都是騙子,又怎麼能相信他的謊言和對克裏特人的批評?

再將這種想法延伸、擴展,大可在本書中插進一句話,請讀者不要相信書中的每一句話,當然也包括這一句在內,這是艾畢曼德悖論的延伸。

著名的數學家哥德爾於1931年創造出革命性的定律。他指出,所有的數學體係都包含一些定律,無法證明,也無法推翻?穴但這個定律並不是其中之一,因為他已做出了漂亮的證明?雪。這個說法嚇壞了許多數學家,因為長久以來他們一直相信所有的數學定律都可以被證明是真或假,因此絕沒有任何問題。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造成極大的震撼,哥德爾用一個明確的例子來說明,並指出數學的深層意義。

再回到艾畢曼德悖論。聰明的讀者可能會想:啊哈,這個狡猾的家夥以為可以騙得到我,盡管這個理論已有2500年的曆史,但其實它是不存在的。因為艾畢曼德悖論說所有的克裏特人都是騙子,這隻能證明說這句話的人本身是個騙子,卻不代表沒有誠實的克裏特人存在,所以結論是這個人在說謊,是不是?

沒錯,這的確是跳出這個古典悖論的方法。可是如果我們將它修改一下,假使那個人說的是:“這句話是謊言。”或者說:“我這個克裏特人是個騙子。”這麼一來,就又繞回原來的困境,因為這兩句話有自我包容的特性,這也是該悖論的核心。或者,你也可以更進一步試試這麼兩句話——第一句說:第二句是假的,第二句說:第一句是真的。所以,原來的悖論設計得有點粗糙,但不影響其內涵。

別人的錢包總是更誘人

還有一些悖論是關於人類心理的,比如中國有句俗話叫“這山望著那山高”,西方也有類似的話“鄰居的草坪總是比較綠”。可是,你是否知道這種心理也與博弈論有關?

賭博必然存在的一個事實是:一人所得意味著另一人所失。因此,在參加一場賭博之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從另一方的角度對這場賭博進行評估。理由在於,假如他們願意參加這場賭博,他們一定認為自己可以取勝,這就意味著他們一定認為你會輸。總有一個人說錯了,不過,這個人究竟是誰呢?其實,賭徒(這裏指的是誠實的賭徒)在一對一的賭博中對雙方概率的評估都還是理性的,他們承認這是可能贏、也可能輸的對等賭局(如果概率偏向一方,另一方一定不願參加),隻不過他們認為自己的運氣一定比對方好罷了。

下麵將探討一個看起來對雙方似乎都有利的賭博,這是可能的嗎?如果不可能,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一位教授和他的兩個學生——我們稱他們為“阿裏”和“巴巴”——共進午餐,興之所至,教授提議“阿裏”和“巴巴”玩一個遊戲:把他們的錢包交給他,他數了數,發現其中一個裝的錢正好是另一個的兩倍(但他沒有告訴他們誰多誰少),然後他問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否願意互換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