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繁榮的市場自然交易活躍,當然也就不可避免一些投機現象,但是如果投機盛行,成為市場的“規律”,那麼這個市場一定要出問題。
股市是什麼
要給股市下一個定義,並不十分容易。你當然可以花費一分鍾查一查詞典或百科全書上的解釋,但是查完之後,你的疑惑可能並不比知道這個概念之前少一些。
正如很多人說的:股市是政策市、信息市、心理市,我們也可以說:是一個博弈市。
通過購買企業的股票,人們投資於企業;企業拿這些投資去發展業務,當取得利潤的時候,要按照股份分紅給投資者。這就是股市投資的基本原理。但是,由於股票是可買賣、轉讓的,這個簡單的問題就變得複雜了。股票也成了一種特殊商品,有供給和需求矛盾造成的價格波動,股市又是一個完全競爭的效率市場,股價的活躍程度大大超過任何商品,這就使得很多人參與其中是為了博取差價,而“投資——分紅”的原始意義反而被忽略了。當然,有許多的市場形態(如期貨、外幣)都有類似“股票市場”的邏輯,透過某種公開競標的方式來購買替代性產品。所以,本章內容幾乎可適用於各式各樣的市場,不過一切都有個基本假設,就是這些市場都有公平的遊戲規則,當然,也不排除個別違規或是作弊的現象,這難以避免,隻要不導致遊戲規則的破壞就沒關係。
首先要探討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可能根據決策理論找出最佳的投資策略。現在,已經有很多聲稱能為你帶來高額回報的股市分析軟件。不管對錯,一般人都相信分析股市的電腦程式能夠為他們帶來財富。就好像迷信的老太太相信老黃曆一樣。
這種一窩蜂地把相同程式或運算方法一次又一次賣給個別投資人,很可能會抹煞掉市場的多樣性,而無法維持原來的公平與穩定性。一旦每個人用相同程式,不論好壞,在同一時間都會顯示相同買或賣的訊息:不管對錯,長此以往,定會造成市場混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但一般人還是很容易忘記寫這些程式的人不比自己聰明多少,他們也隻在銷售這類產品的行業裏打滾罷了。
在股市中,人們常常提到“莊家”——實際上,這類“莊家”是不合法的,但是幾乎沒有人否認他們的存在。有人認為,在股市賺錢的惟一辦法就是“跟莊”,因為他們常有渠道獲得內幕消息,這些信息是你我一般百姓所得不到的,而且,有時他們散布這類信息根本就是套散戶的陷阱。
這裏我們將一起觀察股市的潮起潮落,並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當然,我們不是希望教會你如何炒股票(讀者也不要這樣指望),而是通過股市的一些現象,討論其中的博弈原則,這可能會使你加深對股票市場的理解。換言之,這裏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討論人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大家發財”究竟發誰的財
幾年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教授曾在廣州中山大學做了“公共政策與東亞奇跡”的演講。斯蒂格利茲教授在演講中特別談到股票市場。
他告誡,股票市場當然重要,人們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其股份和風險。但是在發達國家,股票市場並不是籌措資金用來投資的重要的場所。企業發行新股,應該是效益的負信號:效益最好的企業自有充足資金;次一等的企業,可以發行債券,按固定的利率付息。
好的和比較好的企業,何必發行新股讓別人分享較高的利潤呢?在發達國家,就整個股票市場的總體而言,在過去的20年裏,新股的發行遠遠趕不上企業購回現股的規模,因此,資本在股票市場是淨流出。在美國,新股減去回購對投資的比率是-9%。在其他發達國家,是-5%~-3%,籌資最多的日本也隻有+2%。人們普遍認為,股票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金融架構,但不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
他不明白?熏為什麼在中國人們對股票市場的期望那麼高。因為在美國,人們常說股票市場隻是有錢人遊戲賭博的地方。
股市投機、賭博的成分很大。在美國,股票市場隻是“有閑+有錢”的人遊戲賭博的地方。至於廣大工薪階層、企業高層精英、大學專家教授,哪裏有那麼多時間緊跟股市行情的分秒變化呢?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投資股票市場,都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股民,但他們做的主要是長線投資和基金投資。
投機和長線投資不同,指的是頻繁轉手追求短期差價的股市行為。企業的股價變動,根本上應該是企業業績的反映。在短期內,企業是不可能創造很多利潤的。頻繁轉手追求短期差價,就像賭博一樣,沒有多少賺錢的機會,何況要負擔因為頻繁轉手變得沉重的交易費用和交易稅。所以發達國家成熟的股票市場,“長線投資多賺,投機短博多虧”是普遍的規律。
“啤酒”與“泡沫”
盡管我們很難把投資與投機截然分開,但是這兩種行為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場發育早,容量大,股市投資的觀念深入民心。股民在居民中的比例比我們高很多,但是卻完全看不到那種人頭湧動、盯住證券交易所股市行情屏幕的情況。因為他們做的主要是長線投資,而且絕大多數把資金交給共同基金的專業人員去投資,去管理,讓他們分享一些利潤,所以自己不必計較股票價格一時一刻的漲落。而中國股市還處於初創階段,投機成分很大。
的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許多股民利用投機短博發了財,但那是因為我國股市還遠未成熟,尚處於初創階段,幾次股市泡沫讓他們沾了很大的光。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股票市場的逐漸成熟,“長線多賺,短博多虧”終將成為規律。
一位經濟學家曾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他說:股市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沒有一點泡沫,說明它不新鮮(沒有活力);可是如果泡沫太多,啤酒就少了。事實上也是如此,一個繁榮的市場自然交易活躍,當然也就不可避免一些投機現象,但是如果投機盛行,成為市場的“規律”,那麼這個市場一定要出問題。因為說到底,支撐市場的是“啤酒”,而不是“泡沫”。回顧曆史我們也能看到,幾乎每一次“股災”前夕,都有一個“泡沫”沸反盈天的時期。無論是1929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0年的網絡股引發的股市大跌,都是投機過盛、泡沫破滅的結果。除了別的教訓以外,它還使人們懂得,社會心理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因素。對於為賣而買的股市投機行為,心理因素的影響就更大。在“行情好”的時候,人們都趨之若鶩;可是一旦行情轉壞,人們又惟恐逃得不快,這正是股市大漲大跌的原因。
既然是股票市場,就不能排斥投機。但是短博多賺的階段終將過去。過去很少人做長線投資,這也不能全怪股民。例如,中國股市開放以來,迄今企業大多隻通過發行新股籌集資金,很少有企業把利潤拿出去按股分紅。人們看到的,要麼隻是配股,要麼每股隻分幾分錢。中國股市這種相當長時間沒有實質分紅的局麵,是許多弊病的根源。
“冤大頭理論”與“鬱金香狂熱”
股票的原始意義在於:籌集資金用於生產以獲取利潤。然而現在買賣股票本身卻成了最可能賺錢的生意。擁有股權的人也許會身價百倍,所根據的不過是未來的期望。為賣而買的個別商品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如果大家都看好那種東西,一窩蜂你炒我炒,價錢可以炒到很高的位置,就會隨著所謂“冤大頭理論”繼續漲價。
所謂“冤大頭理論”(也被稱做“博傻遊戲”)簡單說就是: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高於它的實際價值,你買下它,你就是“冤大頭”;可是隻要還會有更大的“冤大頭”願意花更多錢來買,你這個“冤大頭”就值得當。
金錢魔術的基礎就是“更大的冤大頭理論”——隻要有這種人存在,價格就會繼續上升,大家都可以繼續賺下去。他們的資本家信念甚至相信無止境的增值,數目字繼續呈螺旋無限上升。為了讓財富的大乘法繼續下去,必須能增加無限的需要。
在“冤大頭理論”盛行之時,股價可能被哄抬至荒謬的水平,然後重重地跌回現實當中。與曆史上一些投機泡沫破裂導致的價格大跌相比,我們正在經曆的股市低靡隻不過是小意思。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愚蠢的事情。當製訂計劃、方案或編織幻想時,在受到利益的貪欲和尋求刺激的需求,或僅僅是受到模仿力量的驅使的情況下,就會有愚蠢的事情發生。一旦陷入到這些貪欲和需求中,愚蠢的事情就具有了瘋狂的野性……”
以上引言出自《異常流行的幻想與芸芸眾生的瘋狂》,這本書是查爾斯?麥基於1841年寫的,然而至今仍在不斷再版。此書為何常盛不衰?就因為這世界的騙局和我們的愚蠢常盛不衰。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些暴富者們傳奇般的故事。其中包括密西西比河和南海的“暴富”們不顧一切地大肆買賣荷蘭鬱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