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股市:冤大頭遊戲(2 / 3)

17世紀歐洲的鬱金香熱潮,就是個金融市場的群眾心理典型範例,麥基的書中介紹了當時對鬱金香的投資熱潮,一般人願意拿整年收入來購買一株花苞,每個人都有十足的把握,相信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一個月後就可用更高的價格賣出。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裏,荷蘭的鬱金香球莖價格上升了好幾十倍,這股狂熱終因承受不了重擔而冰消瓦解,以更快的速度跌至原來的水平。這就像以空頭支票騙錢或匿名的連鎖信一樣,遲早會垮掉。現在許多詞典裏都收錄了“鬱金香熱”這個詞,而現代的大眾傳播,人們更容易產生全麵性的金融恐慌。

前些年日本經濟泡沫現象嚴重,經濟增長不大,房地產卻在瘋炒,一時間,炒得僅東京地區的地產價值,簡直可以把整個美國買下。泡沫得太離譜了,一下子垮了下來,經濟損失當然很大,那些最後被套住的人就要虧大本。

傷兵的兩個瓶子

在黑色幽默小說《第22條軍規》中,有一個“渾身纏滿繃帶的士兵”(誰也不知道他受了什麼傷,誰也沒見過繃帶下麵的人,甚至誰也不知道繃帶下麵到底有沒有人),他所得到的全部治療就是:上麵掛一個瓶子輸液,下麵放一個瓶子引流——然後兩個瓶子調換位置。

我們都能看出這個故事的荒謬性,可是一旦它被應用於生活,很多人就忘了。

任何金錢騙局的基本原理就是利誘:向某人借錢,許給他高額利息;再向其他人借,拿出一部分作為“利息”付給前一個人,以此類推,如果這種“生意”能持續下去,每個人都不吃虧。是不是?

但這是不可能的,你欠的越多,償還的壓力越大。這是規模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你能借到錢的人數不是無限的。

這就是金融領域的“蓬齊”圈套,這一圈套的發明人是波士頓的蓬齊。1920年,他虛構了一家經濟實體,其實隻是一個金字塔網絡,不生產任何產品,拿後來投資者的錢支付前麵投資者的利潤,在瘋狂的一段時間,撈到了幾百萬。

“神秘鏈”的原理也差不多,它很簡單:積土成山。假如有1萬人參與這遊戲,每個人拿出1元錢所失甚微,可是如果這些錢都給一個人,那麼他就得到1萬元,這就是個大數目了。問題是,隨著參加遊戲的人數增多,是不是每個參與者都能拿到這麼一大筆錢呢?那是不可能的,部分不可能大於整體,無論參與者有多少,最終每個人的平均收入不可能大於支出。

傳銷也是這個原理,不同的是,由於金錢總量中有一大部分要被組織者拿走(當然,他會給你一些“商品”作為回報),可供參與者分配的錢要小於他們的總支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必輸的遊戲。可是,不是有些人就是靠這個發財了嗎?沒錯,隻是你要再想想:他的錢是誰的?是其他參與者的。一個人發財,意味著對無數人的盤剝。

說到此,你是否發現我們的股市與上麵的例子有點相似呢?

幾年前,經濟界曾爆發了一場激烈爭論,爭論焦點是所謂“賭場論”,即中國股市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賭場”?

股市的過度投機,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造成了虛假繁榮的景象,可問題是股市是一個靠輸血維持的“中國病人”,自身造血機能很差——也就是說,發行股票的公司贏利狀況普遍不佳,無法創造大量財富支持股價的持續攀升。於是,有限資金就成了傷兵的兩個瓶子,掉來掉去,可並不增加。據估計,股市一路高漲是因為高達數千億的銀行資金悄悄流入股市,當政府開始調查時,這些資金匆忙撤出,於是股市一瀉千裏,至今也沒恢複元氣。

然而在公平市場,估算股票價值時應考量哪些要素?股票基本上隻是一張紙,而且隨著電腦時代的來臨,股票已經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存在”,可能無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假如整個證券交易所的電腦係統出了故障,拿什麼來證明自己持有哪些股票呢?

股票代表著對某物業的部分擁有權,且有可能轉換成眼前或未來的所得,但隨著投資人眼光放得愈遠就愈不確定(當然還有適當的折現率),同時投資人還必須比較股權與其他投資工具的預期效益,如債券、銀行存款,房地產、連鎖速食店,或防盜工具等。

有時候未來的預期值與股票本身關係不大,而與國內或世界總體經濟體製及前景有關,而這些考量會影響整體股票的受歡迎度、獲取價值及價格等方麵的漲跌,而非個股本身的好壞與否。因此股價就由一堆確定與不確定的因素共同決定,而決定價格與價值兩者之間關係的這門學問就是所謂的“投資”。

“選美”與選股

凱恩斯曾舉過一個“讀者選美”的例子說明人們選擇股票的策略。在所謂讀者選美比賽中,報紙刊登候選人的照片,而中選者要通過公眾投票產生,因為評選者要顧及自己的利益(比如,如果你的評選結果和最後的結果相同,你會獲得一筆獎金),他的投票就不可能以自己的愛好作為惟一標準,他還要考慮別人會如何投票。

凱恩斯說:“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做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當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麵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每個參加者必須挑選的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麵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麵孔,這些其他參加者也正以同樣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要選的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麵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見認為的真正最漂亮的麵孔。我們必須做出第三種選擇,即運用我們的智慧預計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應該是什麼……這與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為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

在報紙選美比賽中,讀者必須同時設身處地從其他讀者的角度思考。這時,他們選擇勝者與其說取決於真正的或絕對的美麗的標準,不如說是努力找出大家的期待是不是落在某個焦點之上。假如某個參加選美的女子比其他女子漂亮很多倍,她就可以成為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不過,讀者的工作就沒那麼簡單。假定這100個決賽選手簡直不相上下,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頭發的顏色。在這100人當中,隻1個紅頭發的姑娘。你會不會挑選這位紅頭發的姑娘?

讀者的工作,是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確定人們究竟將會達成怎樣的共識。“選出最漂亮的姑娘”可能是書麵規則,但這可比選出最苗條、頭發最紅或兩隻門牙之間有一條有趣的縫隙的姑娘艱巨得多。任何可以將她們區別開來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一個焦點,使大家的意見得以會聚一處。出於這個理由,當我們發現當今世界最美麗的模特其實並不具備完美體態,我們就不會感到驚訝;實際上,她們隻是近乎完美而已,卻都有一些有趣的瑕疵,這些瑕疵使她們各具特色,成為一個焦點。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與這個模型是相同的。比如“十佳運動員”的評選,在這些投票過程中,對於每個投票者的激勵是:他如果“正確地”選中某些人,不僅要選中10個人,而且順序也要正確,那麼投票者將獲得某種獎勵。但是如何才能選中“正確的”人選呢?有“正確的”人選嗎?得票多的就是正確的嗎?或者嚴格地說,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比如“十佳運動員”中的第一),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如“十佳”運動員的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夠選中的話,或者說被他提名的能夠“當選”的話,關鍵是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測對了你就能獲勝,猜測錯了,你則不能獲獎。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正確與否,或者誰應該選上、誰不應該選上的問題,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測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輿論的導向作用是很大的,它似乎告訴人們某某人是其他許多人所要選的)。

股市投資具有一些類似的特點。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賺錢,可是能否賺錢,不完全取決於某個股份公司的贏利情況,更要取決於其他投資者是否看好它。一個對股市不熟悉的人可能會以為:分紅最高的股票,其價格也最高。可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凱恩斯的偉大之處,在於解釋了策略行動如何能在股市和報紙選美比賽中壓倒現情形,並確定誰是勝者。

在股市中,一支股票若是在原有價格上的需求超過供給,也就是說,在某個價格上,想買進的比想賣出的多,其價格就會上升。要想在股市賺錢,你的目標是確定其他人認為哪幾支股票的價格就要上升。一直以來,他們都是通過同時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考察這個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隻要他們確實這麼做,一切就會如常運行。

這裏我們要說明的問題是,均衡可能輕易借助莫名其妙的想法或一時興起的狂熱達成。沒有什麼基本原則可以保證最漂亮的參賽者會被選中,又或是最優秀的股票一定會最快升值。其中存在一些沿著正確方向移動的力量。預測的高回報就和選美比賽參賽者的膚色差不多,充其量並非充分的條件之一,這種條件可以用來製約局勢陷入莫名其妙的想法或一時興起的狂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