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低調做人的職場法則(3)(2 / 3)

有人說得好:領導批評或訓斥部下,有時是發現了了問題,促進糾正;有時是出於一種調整關係的需要,告訴受批評者不要太自以為是,或把事情看得太簡單;有時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信和尊嚴,與部下保持或拉開一定的距離;有時“殺一儆百”、“殺雞駭猴”,不該受批評的人受批評,其實還有一層“代人受過”的意思……搞清楚了上級是為什麼批評,你便會把握情況,從容應付。

受到上級批評時,最需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從批評中確實接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最讓上級惱火的,就是他的話被你當成了“耳旁風”。如果你對批評置若罔聞,我行我素,這種效果也許比當麵頂撞更糟,因為,你的眼裏沒有領導。

批評有批評的道理,錯誤的批評也有其可接受的出發點。更何況,受批評才能了解上級,接受批評才能體現對上級的尊重。所以,批評的對與錯本身有什麼關係呢?比如說錯誤的批評吧,你處理得好,反而會變成有利因素。可是,如果你不服氣,發牢騷,那麼,你這種做法產生的負效應,足以使你和領導的感情拉大距離,關係惡化。當領導認為你“批評不起”、“批評不得”時,也就產生了相伴隨的印象——認為你“用不起”,“提拔不得”。

當然,公開場合受到不公正的批評、錯誤的指責,會給自己造成波動。但你可以一方麵私下耐心做些解釋,另一方麵,用行動證明自己。當麵頂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開場合,你下不了台,反過來也會使領導下不了台。其實,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評,他會在潛意識中產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靠公開場合耍威風來顯示自己的權威,換取別人的順從,這樣不聰明的領導是很少的。其實,你真遇到這種領導,更需要大度從容,隻要有兩次這種情況發生,跌麵子的就不再是你,而是他本人了。

和領導發生爭論,要看是什麼問題。比如你對自己的見解確認有把握時,對某個方案有不同意見時,你掌握的情況有較大出人時,對某人某事看法有較大差異時,等等。

但是,切記:當領導批評你時,並不是要和你探討什麼,所以此刻決不宜發生爭執。

受到上級批評時,反複糾纏、爭辯,希望弄個一清二楚,這是很沒有必要的。確有冤情,確有誤解怎麼辦?可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即使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著糾纏不休。

受批評,甚至受訓斥,受到某種正式的處分,懲罰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處分中,你的某種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製或剝奪。如果你是冤枉的,當然應認真地申辯或申訴,直到搞清楚為止,從而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但是,受批評則不同,即使是受到錯誤的批評,使你在情感上、自尊心上、在周圍人們心目中受到一定影響,但你處理得好,不僅會得到補償,甚至會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過於追求弄清是非曲宜,反而會使人們感到你心胸狹窄,經不起任何誤解。

一些人經常害怕批評或不願接受批評。有的對待別人的批評,表麵上接受,心裏頭不痛快;有的對指出的問題滿不在乎,該怎麼做還怎麼做;有的強詞奪理,無理也要爭三分;還有的甚至對批評者心懷不滿,打擊報複等。這些都是在對待批評上的錯誤態度,是一種不自知、不道德、不文明、缺乏修養的表現。

總之,接受批評是一種美德。虛心、誠懇地接受批評,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愛護。因為這是一種自知自強、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是一種豁達、開明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種可貴的美德。

12、給屬下留麵子

麵子在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學會讓別人保住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可以說,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會增加一個朋友;你每駁一次麵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

作為一個低調的領導者十分清楚,麵子是每個人一種表麵上的榮耀感,一種自尊心的滿足,一種尊嚴。人們對麵子有一種本能的保護反應,對於傷害自己麵子的人有一種本能的敵意,對於維護自己麵子的人有一種本能的好感。因此,低調的領導者往往不會太過苛求下屬,適可而止,為下屬保留麵子。

有一個職員匆匆忙忙由客戶的公司返回自己的公司,正巧在大廳中碰到正要外出的上司,他立即將前往客戶處的經過,向上司做了個簡單的報告。

上司聽了他的報告,很不滿地痛斥了他一頓。而這天他原本約好女友外出,所以隻好委曲求全地不斷向上司說報歉。盡管周圍的人皆以異樣的眼光瞪著他看,但由於約會的時間迫在眉睫。雖然沒有受辱之感,他隻好匆匆逃離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