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時自己為什麼走得那麼決絕,多年以後,馬雲是這樣解釋的:“我自己已經30歲了,我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麼公司,隻要有一個行業我一定跳下去。”
正是因為這種堅決的“跳下去”,盡管此後經曆過被騙,經曆過與國家經貿部合作的失敗,馬雲依然沒有改變他的決定,1999年3月,他回到杭州,創辦了阿裏巴巴,一個給他帶來無數光榮與夢想的企業。
許多年後,無數的人評價,馬雲如果沒有“跳下去”的勇氣與堅持,馬雲和互聯網是不會有瓜葛的。
應該從馬雲的經曆中知道的一個結論應該是這樣的:創業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麼獨到的眼光,而在於你是否有這樣的膽識。很多人都能看好商機,但是真正能把握這種商機的人非常少。
可見,想是做的前提,做是想的實踐。隻想不做是空想,隻做不想是莽夫。對於創業者來說,想和做都很重要。要創業首先要有敢想敢做的勇氣,果斷行動,抓住機遇,才會有成功的可能,其次,少不了行動的力量,隻有把想法付之於實踐,才會向成功又邁進了一步。
溫州商人已經成了獨樹一幟的商業軍團,可是翻翻他們的發家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有的擺地攤起家,有的也隻是幾百幾千元的小本生意,幾年後竟成了大老板,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麵對他們的成就,好多人都不服氣,會說當初我要是做,一定會比他們賺得更多。那麼小的生意我都不屑去做。不錯!你的能力或許比他們強,你的知識或許比他們多,你的經驗或許比他們豐富,可是你當初為什麼就不敢去做呢?這既是膽識的問題,也是觀念的問題,因為陳舊的觀念束縛了你冒險的步伐。所以,麵對別人成功隻能留下羨慕和慨歎罷了。愛迪生也曾說過:“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我的青年朋友們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雙腳踏實地的腳!”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行動才是力量。
一萬個空洞的幻想還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唯有行動才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很多人對創業充滿期望,卻又對自己缺乏信心。其實誰都可以致富,隻要你敢去做。在我們身邊,許多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他比你“會”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我們讓吉利車走遍世界各國,而不是讓世界各國的車走遍中國。”早在2007年的上海國際車展上,李書福這個個子不高又執著的男人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雄心。潛行3年之後,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成功就成為李當年豪語的最好注腳。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的締造者,李書福以及吉利汽車一向是業界的關注焦點,他的種種豪言或驚世駭俗之言論,委實經常刺激著媒體的神經。在一向低調、中庸的中國企業家中,李書福是個另類,他的張狂,他的偏執,經常招致外界的批評與詬病。但正是這種對產業追求的張狂與偏執,在某種層麵上又深刻地反映出他希冀發展中國汽車產業,振興中國自主品牌的救贖情結。
隻有敢想敢做的人才能生存,這在任何一個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中,是一句至理名言。而中國,在許多幾乎被西方先進技術、品牌、資本所壟斷的行業中,國產品牌生存空間逼仄艱險。中國的優秀企業家隻有憑著濃重的救贖情結,不畏艱難地不斷抗爭、奮鬥,一點點地殺出自己的地盤。與許多創業英雄一樣,李書福一早就懷著遠大的創業衝動,希望在某個領域做出一些值得標榜的成就。
1984年,年僅21歲的李書福與人合夥開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廠,替一些大冰箱廠加工小配件。到了1986年,不滿足於小打小鬧的李書福逐漸向下遊產業滲透,成立了北極花電冰箱廠,開始製造成品冰箱。當時由於剛經過長期計劃經濟體製的製約,冰箱市場正呈饑渴狀態。北極花冰箱在很多市場紛紛脫銷,品牌逐漸得以建立,李書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而接下來摩托車項目的成功更是讓他如虎添翼,資本實力增大的同時,他的夢想也在隨之膨脹——李書福將目光瞄準了汽車領域,他不僅要造車,而且要造“人人都買得起的轎車”。在李書福心中同樣蘊藏著一種救贖中國產業的情結,他所憧憬的就是在外資品牌、合資品牌完全壟斷的汽車領域中,插上中國自主品牌的旗幟。
李書福在1997年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後,盡管很少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更沒有合資企業在金融和財稅方麵享受到的各種優惠政策,同時還得頂著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壓”,但李書福沒有在困難麵前止步,而是以勇敢的挑戰者姿態執著前行。1998年底,第一輛兩廂“吉利豪情”車下線,李書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場價定在4.79萬元,成為當時中國最便宜的“電噴車”,“救贖者”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