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業精神——事業成功的基石(2)(1 / 3)

從創立開始,李書福以一種救贖式的情結推動吉利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不僅成功挑戰了外資品牌與合資品牌一統中國汽車市場的局麵,而且用實力證明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同樣可以獲得出色的發展業績。吉利的高速發展一方麵來自是中國整體汽車需求量的爆炸性增長,但更主要的是取決李書福獨特的市場戰略:先把低端市場做好,然後再進入中級轎車市場;在做好做大國內市場以後,再進入國際市場,迅速積累自己的研發能力和投入,不斷形成核心競爭力,最終將實現2/3的出口,讓吉利轎車走遍全世界。

李書福的成功,是一個偏執救贖者的成功,也是一個敢於突破自我的中國企業家的成功,也是因為他有敢想敢做的勇氣。在李書福的吉利汽車上路之前,沒有人認為中國私營企業可以造出能上路跑的轎車,而這也正是中國企業家們救贖情結的最完美體現。

馬雲也在講壇中多次強調,敢想敢為是年輕創業者不可丟掉的法寶,就像李書福說的那樣:事在人為。隻有想了,做了,就會有奇跡發生。

作者寄語

行動和速度是成功製勝的關鍵!

創業需要敢於冒險的偏執狂才

很多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馬雲

當登山運動員墜落深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扼腕歎息或者出言譏諷,但有一類人不會這麼做,他們會對這些冒險者致以敬意,通常他們都被稱為創業者。

翻開創業成功者的曆史,不難發現,所謂的成功者大多是頂著風險從鋼絲繩上走過來的。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從某種角度而言,創業需要的就是冒險精神。

美國著名的約翰森公司曾在研發一種新產品的時候,任命了一名新主任——吉姆·伯克。不過,項目很快被他搞砸了,一種兒童使用的胸部按摩器宣告試製失敗。伯克以為自己肯定完了,他已經準備好走人。這時,公司總裁羅伯特·伍德·約翰森意想不到地接待了他,這位總裁不但沒有責怪伯克,而且偏執地說道:“你就是那位實驗失敗者嗎?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賀。你能犯錯誤,說明你勇於冒險,而如果缺乏這種精神,我們的公司就不會有發展了。”多年以後,當伯克成為約翰森公司的總經理時,他始終牢記著前總裁的這句話,因為創業需要的就是這種冒險精神。

美國福特汽車前總裁菲利蒲·凱德威說:“事實上,風險與績效通常是並存的。探索、實驗、冒險和創新都隱含著風險,但它們正是人類發展臻於成功境界的首要推動力。”他告訴創業者:“……為求得進步,必須勇敢嚐試,承擔風險。”一個循規蹈矩、安於現狀的人,絕對不會為冒險付出任何代價,當然也絕對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創業者一定要敢於冒險,敢於承擔風險,因為風險中伴隨著巨大的成功,隱蔽著隻有勇敢者才能捕捉到的機會,蘊藏著誘人的巨大財富。美國艾倫集團總裁羅勃特·艾倫說:“風險和機會是緊連在一起的。冒險是機遇的代價,如果你隻求安定,不願承擔風險,那你同時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日本企業家、東芝電氣公司經理士光敏夫曾經說過:“如果風險小,許多人都會去追求這種機會,因此利益也不會大。如果風險大,許多人就會望而卻步,所以能得到的利益也會大些。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風險才有利益。可以說,利益就是對人們所承擔風險的相應報償。”

馬雲的創業經曆也無疑體現了他的偏執狂。

剛剛從西雅圖回來,準備成立公司的時候,馬雲先是找了24位朋友到自己家裏麵,他們大多都是馬雲在夜校教書時候認識的學生,其中還包括一個82歲的老太太。馬雲跟他們說:“哎,我要做這麼個東西,Internet。”接著便給他們大講Internet的好處。說實在的,馬雲對技術一竅不通,要講一個根本不懂的東西就像癡人說夢一樣。馬雲講得糊塗,大家聽得也糊塗。

朋友們都很吃驚:你好好的放著老師不當,去玩兒這個東西?腦袋是不是灌水了?當時他們24個人裏麵有23個人反對。23個人都說:這個事情是不能幹的,決定是不行了,幹了是要闖禍的。隻剩下一個人對馬雲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你倒是可以試試看。”這個人現在在浙江省農業銀行供職,馬雲永遠忘不了這1/24的支持。

第二天早上,馬雲想了想:幹!不管怎樣,我都幹下去。當然,下決心幹起來是重要的,盡管困難也是明擺著的。了解底細的朋友對馬雲說,你對計算機一竅不通怎麼去搞這個東西呢?

馬雲他們開始做網絡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騙子。可以想象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是不會相信搞互聯網會賺錢的,所以朋友們堅決反對馬雲也就不奇怪了。

1995年8月,中國上海才開始連上互聯網,1995年4月馬雲就先於上海注冊互聯網公司,到了1995年6月,在馬雲的緊張籌備和經營下,海博網絡公司終於創辦了Chinapages.com(中國黃頁),這是他們的第一個“產品”。“中國黃頁”,一個聽起來挺具有蠱惑力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