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附錄:陳從周年譜(2)(2 / 3)

(2)講課之後,先生請他們到同濟大學演出,轟動全校,可說是“萬人空校”。

先生為這次演出“跑差”累極了,但他在他們身上寄托了中國文化的流傳。當時的華文漪、王英芝、劉異龍、嶽美湜、蔡正仁、顧兆琪等都是邊念書邊學戲、學笛的小朋友。

(3)《揚州大明寺》發表在《文物》第9期上。

(4)《三山五泉話鎮江》發表在《中國新聞》4月號上。

(5)製“北京芥子園”圖。

(6)寫《北京芥子園圖記》。

(7)《嘉定秋霞圃和海寧安瀾園》發表在《文物》第2期上。

(8)先生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

一九六四年

7月中旬 16日出發至8月下旬回滬,漫遊了豫北與晉南,同行者為喻維國君。

(1)赴洛陽實地勘查,由洛陽博物館負責人(亦考古組成員)蔣若是陪同,踏勘較為深入,有三大特點。

(2)先生又同喻生維國一起,再到河南五嶽之一嵩山勘查諸古建築。

(3)再次去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調查,同去者喻維國君。

(4)在北京遇載濤(清宗室,封貝勒),他精戲劇,曾留學法國。當時任政府顧問及人民代表。

10月

在《豫晉散記》一文中記下了這次漫遊:

(1)《登開封鐵塔》。

(2)《鄭州所見》。

(3)《嵩山之行》。

(4)《杜甫故裏——筆架山》。

(5)《訪洛陽遊龍門》。

(6)《在龍堌堆》。

(7)《永樂宮遷後》。

(8)《新絳一日》。

(9)《蘇三故事遺跡》。

(10)《廣勝寺與趙城藏》。

(11)《太原天龍寺東西兩塔題名》。

本年度

(1)先生把在揚州調查和測繪的資料編成冊,供教學科研參考,名為《揚州園林》。

(2)當建築設計革命化運動來臨時,先生因研究古建築和古園林,被當作革命路上的絆腳石,第三次挨批判。

一九六五年

去蘇州修理北寺塔,先生帶路秉傑一起作規劃。先生曾懷疑蘇州此塔是明時大修的。此次修理時發現此塔是南宋紹興年間所建,而塔之頂上三層確為明嘉靖年間重修。據此可補劉敦楨先生蘇州古建築調查所未及處。

本年度

《海州古建築海清寺塔園林寺正殿勘查記》發表在《同濟學報》第1期上。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

先生第四次挨批判和鬥爭。他被戴高帽子、抹三花臉、遊街、罰跪、勞動,受盡摧殘、折磨和屈辱,但是,他從不屈服。

一九七一年

1月

外舅去世,寫《追懷外舅蔣謹旃先生》詩一首,悼念之。

3月12日

出發去安徽歙縣紅衛農場勞動一年,勞動時從報上得知梁思成先生仙逝,就不顧自己正在山區勞動,處境尷尬,又患胃出血等病痛,他努力衝破工宣隊的阻力,冒著嚴寒風霜,翻過崎嶇的山道,步行到縣城,向家屬發出唁電,表示沉痛哀悼之心和慰問之意。

作《山居感賦》詩一首,下鄉勞動時,訛傳俞平伯先生逝世消息,先生為此獨自悲傷淒哽多天後寫。

下鄉期間,先生幾乎天天含淚親眼目睹原徽州府台的城牆、甕城、府衙門、石牌坊和大大小小的古代民居被拆除,自己卻被剝奪了發言權,內心十分痛苦。

一九七二年

3月6日

從安徽紅衛農場返校。先生因病,在家療養。

返校不久,先生被宣布“解放”。

9月中旬

至淮安勘查文通塔,同行者路秉傑和蔡述傳二君。

9月

南京博物院邀同濟大學共同對連雲港海清寺阿育王塔再度進行勘查,學校派先生和路秉傑與南京博物院蔡述傳同往,勘查後作出維護加固方案,並參與指導修理工作。

10月

下鄉回來後,先生感到自己身體越來越差,而政治運動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當時各派爭著批判、橫掃和砸爛的對象,他擔心長此以往,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失傳了,為了挽救即將失傳的優秀文化他不顧個人安危(因為剛剛解放出來,稍有不慎就會被繼續看管,受更加重的體罰和折磨),不顧家人反對,幾乎每天勞動回來後,早早睡覺,淩晨兩三點鍾待家人、鄰居都熟睡時起床,坐在昏暗的燈光下,用蠅頭小楷逐字逐句寫下自己熟知的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

一九七三年

《衍芬草堂藏書樓》完成。

5月6日

《葉恭綽與網師園》完成。

5月

自1972年10月始至1973年5月止,他堅持天天深夜至淩晨寫作,逐字逐句寫下自己的親身經曆、尋訪、考察、探究的心得結晶,內容非常豐富,共寫了一百五十九個問題,十二萬多文字,這是他傳承曆史和文化的著作,也是準備向世人告別的書,後來收集在《梓室餘墨》的卷一、卷二中。詳見《梓室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