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祖居浙江紹興道墟杜浦陳家。
曾祖在家務農。
祖父永福公挑了一擔紹興土貨,徒步走到杭州做買賣,然後在杭州定居下來。
父親清榮公就出生在杭州。當父親長大自立後,就在杭州城北青莎鎮散花灘買地,散花灘又名倉基上,可能是南宋時藏糧之處,位於大運河尾段,四麵環水,有三座橋通市,水陸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杭城不少達官貴人都在此擇地建房。父親建造的陳宅共有四座建築,主樓廳名“尚德堂”,後麵走馬樓名“愛吾廬”,牆後一座三開間稱東花廳,主樓大廳之東的半洋樓稱新花廳。“尚德堂”是祭祀和接待賓客的地方;“愛吾廬”是上房,先生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住在此樓裏;東花廳三開間是祖母吃素念經、頤養天年之處;新花廳造得較晚,式樣較新,是三開間圍廊的半洋樓,樓下作休息室,樓上作臥室,樓前有花園,樓後增設書房,這是父親晚年靜居養病之所。鄰居都是本地大族,書香人家。
1918年11月27日 先生就出生在杭州城北青莎鎮散花灘“愛吾廬”的左廂樓上。父母因老年得子,對他特別寵愛。一方麵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另一方麵受鄰居影響,五歲時,他就破蒙進私塾讀書了。
二十年代
1923年 五歲向孔夫子叩了頭,破蒙之後,算是讀書了。他因年紀太小,又體弱多病,常留家中,由父親母親親自教讀書、臨帖,培養了他的學習興趣。
1924年9月25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時四十分許忽聞轟然一聲,經打聽後得知雷峰塔倒塌了。當時正傳軍閥孫傳芳占領浙江,他專車剛到城站之時,雷峰塔就倒下了。
這一年,父親正在家患重病。
1926年 八歲。正式入私塾,幼年讀的第一本書是《千家詩》,篇篇都會背。
塾中學習嚴肅單調,一天到晚讀書、背書、習字、造句,但塾師的一絲不苟,為先生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也培養了他驚人的記憶力。
這一年父親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1928年 十歲。這年春天告別私塾,到鎮上的一所基督教會小學讀書,插班三年級,家人認為教會學校古文弱,放學後仍讀古文,母親托老姑父陳儒英先生教《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幼學瓊林》及有關人物傳略、曆史、地理等常識。
先生愛讀《幼學瓊林》一書,這對先生後來學建築和園林藝術起了主要作用。學習古文,為先生打下了堅實的文史哲基礎。
三十年代
1930年 十二歲(虛齡十三歲)。進入杭州惠蘭中學讀初中。
1931年 十三歲。轉學到鹽務中學。
初冬早晨,正在中學教科書上讀徐誌摩的《想飛》一文,背誦“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我們鎮上的東關鄉”時,同學蔣德修告訴先生11月19日徐誌摩在山東墜機的噩耗。蔣是硤石人,徐的同鄉。先生僅在童年時,在自家花廳中僅見過徐的背影,但印象總消失不了。先生愛讀他的詩文,他的性靈深深地感染了先生的氣質。
1934年 十六歲。先生曾遊浙江普陀山,雖垂髫之年所見,但對古寺、佛殿建築規模記憶猶新,自幼對木構架建築興趣特濃。
《憶少年時遊普陀山》。
1938年 二十歲。入之江大學文學係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夏承燾先生和王蘧常先生教他古詩詞。
四十年代
1940年 寫了四首餞春詩(時年二十二歲,虛齡二十三歲)
一
春去春水各天涯,但對芳樽醉落花;
千轉貢鶯留不往,一簾風絮月西斜。
二
閑秋無計托聲詩,未語從前已自癡;
最是小樓風雨夜,孤燈明滅送春時。
三
纖腰楊柳舞婆娑,輕絮方池點綠波;
曲徑舊曾低語處,疏林悄悄夕陽多。
四
春歸遠容未曾歸,惆悵中庭畫角悲;
蜂亂蝶忙誰解得,閑愁最誤少年時。
1942年 之江大學畢業。畢業後受聘於杭州浙江省立高級中學、杭州市師範學校,教國文和曆史。當時,之江大學建築係主任陳植(直生)先生公子陳艾先是先生的學生,兩家有世誼和鄉誼,又是附近鄰居,先生常去陳家借建築方麵的書,並得到陳植先生的指導。
約1944年 應陳植先生之聘,進之江大學建築係教中國建築史,任副教授。
1944年 與海寧蔣定(原名婷)結婚,介紹人是徐誌摩兒子積鍇,蔣是徐誌摩姻兄妹。
1946年 在滬遊學,被張大千先生賞識,拜張大千先生為師,正式成為“大風堂”入室弟子,學習繪畫。
1947年 進聖約翰大學,先在附中教國文、美術、曆史等,後被聘為大學部建築係副教授,教中國建築史和中國營造法。住進聖約翰大學內約園。
因住上海,積鍇母親幼儀和夫人張粹文都跟先生學繪畫,先生隔三五天便上徐家(即華山路花園徐宅,此屋在誌摩歿後所建),使先生進一步了解了許多誌摩生前的事,幼儀把凡有關誌摩的遺物都交先生妥為保管,其中有一張誌摩簽名照和兩本用連史紙毛筆寫的本子:《誌摩隨筆》、《誌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