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搖角龍類恐龍(2)(2 / 3)

長久以來,三角龍被認為可能使用角與頭盾,以與類似暴龍的掠食者戰鬥,這個構想首先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在1917年所提出,而在70年後再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Bakker)提出。有證據顯示曾有暴龍以三角龍為食,一個三角龍的骨盆上曾發現暴龍的齒痕,以及痊愈的跡象,顯示這個傷口是在該動物存活時留下的。

並以每、時24千米的時速撞向模擬的暴龍皮膚。三角龍的額角剌穿的模擬皮膚,但是額角與橡狀嘴則無法剌穿,而且頭顱的前段斷裂。結論是三角龍無法利用衝撞敵人來自我防衛,如果它們遭到攻擊時,應該會采取堅守策略,當敵人接近時,使用它們的角來牴剌敵人。

除了將頭角用於抵抗掠食者以外,三角龍可能會使用頭角互相碰撞。研究顯示這種互相碰撞的行為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沒有證據顯示三角龍擁有這種行為。三角龍與其他角龍科的頭顱骨上的瘡洞孔、損害以及其他傷口,常被認為是以頭角互相戰鬥造成的傷痕。一個最近的研究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傷痕是因為打鬥而留下的,也沒有感染或痊愈的證據。而骨質流失,或不明的骨頭疾病,是這些傷痕的來源。

三角龍的大型頭盾可能用來增加身體的表麵積,以協助調節體溫。劍龍的骨板也被推測擁有類似的功能,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形狀變化。由此顯示這些頭盾可能具有基本的求偶功能。

頭盾與角是兩性異形特征的理論,是由Davitashvili在1961年首次提出,並且逐漸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頭盾與角在求偶以及其他社會行為上,被視為重要的視覺辨認物;這個理論可從不同角龍類恐龍擁有不同的裝飾物而得到證實。而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最近,一個對於最小型三角龍頭顱骨的研究,確定該頭顱骨屬於一個幼年體,並顯示頭盾與角是在年紀非常小的時期開始發展,早於性發育,因此三角龍的頭盾與角可能作為視覺辨認物使用。而該幼體化石的大型眼睛與較短的頭盾與角,也顯示三角龍的親代具有代的行。

2005年,BBC的電視節目《恐龍凶麵目》(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之中,節目單位測試三角龍將如何抵抗大型掠食者如暴龍的攻擊。為了了解三角龍是否友卩同現代犀牛般衝撞敵人,節目單位帝作了一個人工的三角龍頭顱。

牛角龍

牛角龍為白堊紀晚期的草食性恐龍,生活於海岸平原’可能利用強有力的橡嘴來大啖堅朝的植物。一般認為牛角龍也有色彩鮮豔的冠飾,用於求偶與階級鬥爭。牛角龍長8米,重8噸,其頭骨是陸上動物有史以來最大的。

當牛角龍低下巨大的腦袋時,它那甚為壯觀的頭盾就豎了起來,使得這家夥顯得更為龐大。這個時候,從遠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這種龐然大物身長和大象一樣,體重超過五頭犀牛的重量。它靠4條腿行走,以低矮植物為生。盡管牛角龍的頭骨是人的13倍,但它的大腦卻很小。不過,由於它目卩蔚為壯觀的頭盾,眼睛上麵的2隻大尖角,以及頭端部的1隻小角,這些裝備加起來,即使是與最龐大的肉食恐龍較量,牛角龍也顯得毫不遜色。當與對手麵對麵撞上而誰也不願意示弱退讓時,牛角龍就會先是左右搖擺它那巨大的腦袋嚇唬對方,接著就叉開2隻前腿站穩。最後2隻恐龍就把角抵在一起了,然後開始進行力量的較量。

河神龍(學名Achelousaurus),又名阿奇洛龍,是尖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在下白堊紀的北美洲。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像鸚鵡的喙,在鼻端及眼睛背後有隆起的部分,在頸的縐邊末端有2隻角。河神龍屬於中型的角龍,身長約有6米。

河神龍屬及其下的唯一一種(河神龍,學名A.homeri)都是由古生物學家史考特·山普森於1996年所命名。河神龍的學名是為紀念著名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Jack Homer)在蒙大拿州發現這種恐龍而命名的。河神龍屬的名字則是參考了希臘神話。阿克洛奧斯(Achelous)是古希臘的河神,他的一隻角被英雄海格力斯所割斷。現時所知的3個河神龍頭顱骨都在同一位置上有隆起的部分,因其他角龍在該位置都是角,仿佛它的角被拔掉一樣。阿克洛奧斯另一被稱頌的是他目卩改變外形的能力,河神龍就好像是其他角龍特征的混合體。早期研究認為河神龍是有著改良了角的角龍(如野牛龍)及沒有角的厚鼻龍之間的進化形態。但是,它們可能或不可能是同一血統,而這3個品種最少是近親。所以它們同被分類在角龍科下尖角龍亞科的厚鼻龍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