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發現這些種可分為2個生物群,但他並沒有說明如何分辨它們;其中一群由恐怖三角龍、T.prorsus、短角三角龍(T.brevicornus)所構成,另一群由T.elatus、T.calicornis所構成。鍋齒三角龍(T.serratus)與扇形三角龍(T.fla—bellatus)則不屬於這兩個生物群。在1933年,魯爾將之前他與海徹爾、馬什先後完成的角龍下目專題論文重新出版,他維持原本的2個生物群與2個未定種的分類法,並增加了第三個支係,由鈍頭三角龍(T.obtusus)與海氏三角龍(T.hatcheri)所構成,特征是非常小的鼻角。恐怖三角龍、T.prorsus以及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生物群,此時被認為是最傳統的支係,頭顱骨較大,鼻角較小。而T.elatus、T.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有大型額角與小型鼻角。查爾斯·斯騰伯格做了些調整,他將寬頭三角龍(T.eu—rycephalus)視為第二與第三個生物群之間的連結,而非恐怖三角龍所屬的第一生物群。這個分類法持續用到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
不同角龍類的頭顱骨代表著單一種(或兩個種)之內的個體變化,這個論點在近年來逐漸普及。1986年,奧斯特倫姆與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Wellnhofer)公布一份研究,他們宣稱三角龍屬隻有一個種,恐怖三角龍。其中一個理由是在一個地區中,通常隻存在著單一或兩個大型動物群;例卩現代非洲的非洲象與長頸鹿。Lehman在魯爾與斯騰伯格的支係研究中,力口進兩性異形與年齡變化,他認為由恐怖三角龍、T.pmmus、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一個生物群是雌性個體,而T.elatus、T.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是雄性個體,而鈍頭三角龍與海氏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三個生物群是年老的雄性個體。他的理由是雄性個體的體型較高、頭角較直、頭顱骨較大,而雌性個體的頭顱骨較小、頭角較短。
數年後,凱薩琳·佛斯特(Catherine Forster)對奧斯特倫姆與沃爾赫費爾的研究提出質疑,佛斯特對三角龍的化石材料做了更廣泛地研究,並認為三角龍隻有2個種:恐怖三角龍、T.pmmus;而海氏三角龍因擁有獨特頭顱骨,足以成立新的屬,目前已改為海氏雙角龍(Diceratops hatcheri)。她發現數個種其實屬於恐怖三角龍,而T.pmmus與短角三角龍是同一個種;因為有許多種被分類於第一個生物群,佛斯特提出前兩個生物群其實分別代表恐怖三角龍與T.pmmus。但在這個新分類法之下,這兩個種仍有可能是兩性異形的結果。
雖然三角龍常被描述成群居動物,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它們為群居動物。但有些角龍類恐龍的發現地點常有數十或數百個個體。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Bruce Erickson宣稱在蒙大拿丨H海爾河組發現了200個T.pmrsus的標本。
巴納姆·布郎(BamumBmwn)則宣稱在該處發現了超過500個頭顱骨。因為在北美洲西部的蘭斯組(晚馬斯垂克階,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發現了豐富的三角龍牙齒、角狀物碎片頭盾碎片以及其他的破碎頭顱骨,因此三角龍被認為是該時代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之一。1986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估計在白堊紀末,三角龍的數量占了蘭斯組動物群的5/6。三角龍的頭骨較常被發現,而非身體部分,與大部分動物不同。
三角龍是白堊紀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前最後出現的角龍類之一。三角龍的近親雙角龍與牛角龍以及遠親纖角龍也生存在同一時期,但它們的化石較少被發現。
齒列與食性
三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頭部低矮,所以它們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但它們也可能使用頭角、喙狀嘴、以身體來撞倒較高的植被來食用。三角龍的顎部前端具有長、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三角龍的牙齒排列成齒係(Toth batteries),每列由36—40個牙齒群所構成,上下顎兩側各有3—5列牙齒群,牙齒群的牙齒數量依照動物體型而改變。三角龍總共擁有432,800顆牙齒,其中隻有少部分正在使用,而三角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並取代。這些牙齒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來切割食物。三角龍的眾多牙齒,顯示它們以體積大的纖維植物為食,其中可能包含棕櫚科與蘇鐵,而其他人員則認為包含草原上的蕨類。
角與頭盾
關於三角龍頭部裝飾物的功能,目前已有許多假設,其中兩個主要的理論為戰鬥與求偶時的展示物,而後者現在被認為極可能是主要功能。
在早期曆史中,魯爾假設這些頭盾是作為顎部肌肉附著點使用,可增加肌肉的大小與力量,以協助咀嚼。這個理論被其他研究人員接受了一段時間,但後來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頭盾上有大型肌肉附著點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