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龍是在美國的蒙大拿州被發現。化石位於吐·邁迪遜地層中,估計是在上白堊紀的坎帕階,8300萬—7400萬年前。河神龍是在地層的最表麵發現,相信接近這個時段的結束。其他在此地層發現的恐龍包括有懼龍、斑比盜龍、包頭龍、慈母龍及野牛龍。
科學家至今隻從吐·邁迪遜地層發現了3個河神龍的頭顱骨及一些顱下骨,所有標本都存放在波茲曼的落基山博物館。
獨角龍
獨角龍又名尖角龍,生存於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屬於角龍類頭飾龍亞目。它有6米長,1.8米高,它的體重是3噸,辨認獨角龍的要訣就是它的鼻骨上方有1個角。在獨角龍的脖子上有一貫骨質頸盾向後方生長,科學家認為這個頸盾大概是地位的象征。獨角龍有強壯的頸部和肩部,它們的頸椎緊鎖在一起,有極強的耐受力。它的個體比原角龍大,也有像鸚鵡一樣的嘴,其生活習性與原龍相。
獨角龍屬名Monodonius意為“單一的根部”,指的是牙齒隻有1個齒根。獨角龍是種角龍下目恐龍,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76年所命名,發現於加拿大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獨角龍常與尖角龍產生混淆,有些人員認為它們屬於同一種生物的不同性別或年齡。
獨角龍是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種角龍類恐龍,前兩者為奇跡龍與大師龍,但其中隻有獨角龍仍被視為是有效屬。模式標本是在1876年夏季發現於蒙大拿州,與當年6月發生的小大角河戰役發生地點,相距約100千米。雖然該標本並非處於天然的狀態,科普將大部分骨骸挖出,包含頭骨材料與鼻角基部,隻缺乏腳掌部位。但因為當時缺乏角龍類恐龍的資料,科普並不清楚這些頭骨與鼻角的真實麵目。
1889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命名了三角龍屬,科普繼而重新檢驗獨角龍的標本。在科普命名厚獨角龍的同一份研究中,他另外命名了3個新的獨角龍的種。科普提出獨角龍有個大型的鼻角,眼睛上方有2個較4、型的額角,頭頂後方有大型頭盾,上有寬廣的開。
稍後,馬什的耶魯大學工作團隊中的約翰·貝爾·海徹爾,在馬什死後接下了角龍科的專題論文工作,並提及了科普的研究方法。科普鮮少在挖掘現場鑒識標本,經常以多個化石材料所拚湊的骨架來鑒定,而非單一個體的化石。海徹爾重新研究厚獨角龍的模式標本,但頭骨材料中,海徹爾唯一可確定屬於獨角龍的隻有頂骨,並發現科普所稱的鱗狀骨與額角不能確定是否屬於獨角龍。
亞伯達角龍
亞伯達角龍是尖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老人組,以及美國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中期。
亞伯達角龍在2001年8月,發現第一個完整的頭部化石,以及顱後身體的碎片。亞伯達角龍的獨特處在於同時擁有長額角與尖角龍亞科的頭盾,而傳統的尖角龍亞科隻擁有短額角。鼻部上方有一個骨質棱脊,頭盾後方有2個向外方的大型鉤角。Michael J.Ryan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亞伯達角龍是最基礎的尖角龍亞科恐龍。Michael J.Ryan是亞伯達角龍的發現者!目前在克裏夫蘭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
在被正式敘述之前,亞伯達角龍被稱為“Medusaceratops”,這個名稱來自於Ryan的2003年論文。而種名Nesmoi是以邁尼貝裏市的牧場工人CecilNesmo為名,他曾協助過這次挖掘活動,邁尼貝裏市是個人口少於100人的4、鎮,位於梅迪辛哈特市南方71千米。
短角龍
短角龍是角龍科下的一屬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它的化石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國的蒙大拿州被發現。
蒙大拿短角龍是短角龍的模式種,在蒙大拿黑腳印地安保留區的雙麥迪遜組(約7400萬年前)發現的稀有恐龍。它是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於1914年所描述。由於短角龍的化石是5頭幼龍,而吉爾摩爾亦在1英裏(1英裏=1609.344米)外發現另一頭接近成年的標本(他認為是同一物種),短角龍有可能其實是已知角龍亞科的未成年樣式。這些化石現被存放在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博物院。
在這5個標本中,隻有1個頭顱骨,且是與其身體分離,都為碎片。另外,該頭顱骨的眼睛上有小型的隆起,並不像三角龍般有額角。它的鼻角厚而且低。它的頸部頭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標本卻不完整,這很難確定那裏是否有孔洞。
短角龍屬於角龍下目,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