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嘴龍
鸚鵡嘴龍是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米。頭骨短、寬而高,吻部彎曲並包以角質喙,酷似鸚鵡而得名。顴骨發達,外鼻孔小,前額骨位於鼻骨以下,下題融孔寬闊,枕骨孔發達,大於枕髁2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後肢略短,前足有4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於脛骨的1/2,後足僅第四趾退化。
迄今所知該類化石分布僅限於亞洲大陸,除中國北方是主要產地外,在蒙古和蘇聯的烏拉爾以東也有發現。是早白堊世的標準化石。或許是角龍類的祖先與之有關。是原始的類型並至少偶爾用兩足行走。後肢和骨盆很發達,代表鳥臀目(Omithischia)恐龍類(具像鳥的骨盆)。
雖然前肢不像後肢一樣粗壯,但是為了進食大概能采取四足行走的姿勢。上齶彎曲在下齶之上。齶的前部無齒,頰部有。
鸚鵡嘴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尤其在低窪的湖沼和河流岸邊最多,主要以水邊的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們用堅固的角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後咀嚼而吞食。由於特化難以適應生活環境變化,故生存了較短時間,就滅絕了。
原角龍
原角龍(屬名:Pmtocem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冠飾角龍類。不像晚期的冠飾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龍身長1.5—2米,體型接近綿羊。它們有大型頭盾,可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原角龍在1923年由沃特·格蘭傑(Walter Granger)與W.K.Gregor Bi,並被認為是北美洲角龍類的祖先。研究人員現在根據體型,分別出原角龍的2個種:安氏原角龍(P.andrewsi)、P.hellenikorhinus。目前已發現數10具原角龍標本。
1920年,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發現一個偷蛋龍化石正位在一群恐龍蛋的上方,而這些恐龍蛋被認為屬於原角龍。但現在已發現這些原角龍的蛋,其實是偷蛋龍本身的蛋。
敘述
原角龍身長約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千克。高度集中的大批標本,顯示原角龍是群居動物。
原角龍是種小型恐龍,但頭顱占了大部分。原角龍是草食性動物,但似乎嘴部肌肉強壯,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齒,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原角龍的頭煩骨有大型橡狀嘴,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可能比晚期角龍類的鼻孔還小。原角龍有大型眼目匡,直徑約50毫米。眼睛後方是個稍的洞?下顳孔。
頭盾由大部的煩頂骨與部分的鱗骨所構成。頭盾本身則有2個顱頂孔,而頰部有大型扼骨。頭盾的正確大小與形狀隨著個體而有所不同;有些標本有短4、的頭盾!而其他的頭盾接近頭顱的一半長度。有些研究人員,包括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將頭盾的不同大小與形狀,歸因於兩性異形以及年齡變化。
發現與種
在1922年的一支由美國人組成的尋找人類祖先的挖掘團隊,攝影師J.B.Shackelford在戈壁沙漠(內蒙古、甘肅省)發現了原角龍的第一個標本。這次由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帶領的挖掘活動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發現了許多原角龍、鸚鵡嘴龍化石,以及獸腳亞目的迅猛龍、偷蛋龍化石。
1923年,沃特·格蘭傑與W.K.Gmgrnj正式地敘述、命名模式種安氏原角龍(P.andrewsi),種名是以安德魯斯為名。化石的地質年代是上白堊紀坎潘階(8350萬年前到7060萬年前)。研究人員注意到原角龍的重要性,認為原角龍是三角龍的祖先。這些化石組於保存良好的狀況下,有些標本甚至保有了鞏膜環(Sclerotic ring),鞏膜環是一種易碎的眼睛骨頭。
1971年,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化石,一隻迅猛龍正攫取一隻原角龍。一般認為它們在打鬥中同時死亡,可能因為沙塵暴,或是沙丘倒塌在它們身上。
1972年,波蘭古生物學家Temsa Maryanska與Halszka Osm6lska敘述了原角龍的第二種柯氏原角龍(P.kozlowskii),化石發現於蒙古坎潘階。然而,這些化石由不完整的未成年體化石構成,現在被認為與柯氏矮腳角龍(Bmvicemtops kozlowskii)是同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