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搖角龍類恐龍(1)(3 / 3)

分類

三角龍是角龍科中最著名的一屬,角龍科是群大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多年以來,三角龍是否處於角龍下目中的位置仍處於爭論中。混淆來自於三角龍的短、堅硬頭盾類似尖角龍亞科,而長的額角類似角龍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在第一個對於角龍類的研究中,理察·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提出2個支係,一個往三角龍發展的支係包括獨角龍、尖角龍,另一個支係包括角龍、牛角龍,這個假設使三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較晚的研究支持這個觀點,並將這個短頭盾支係正式命名為尖角龍亞科(包含三角龍),另一長頭盾支係為開角龍亞科。

1949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mberg)首次對這假設提出質疑,並基於頭顱與角的特征,而認為三角龍與無鼻角龍、開角龍關係較近,使得三角龍屬為三角龍亞科(尖角龍亞科)。然而,斯騰伯格的分類與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大衛·諾曼(David Norman)將三角龍置於尖角龍亞科不同。

後來的發現與研究支持了斯騰伯格的觀點,Lehman在1990年為2個亞科定義,並基於數個形態上的特征,而將三角龍歸於角龍亞科。事實上,除了短頭盾以外,三角龍相當符合角龍亞科的特征。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1990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與1993年的形態學研究中,加強了三角龍歸類為角龍亞科的論點。

種係發生學

在種係發生學的分類中,三角龍通常作為恐龍定義中的一個參考點。恐龍被定義為三角龍與新鳥亞綱(現代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而鳥臀目的定義為:所有親緣關係與三角龍接近,而離現代鳥類較遠的擁有共同祖先之物種。

起源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m)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近年來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係的物種。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晚期的祖尼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

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三角龍越來越常被認為是角龍亞科的一個成員,三角龍的祖先可能外表類似開角龍,開角龍生存時間早於三角龍約500萬年。

發現與種

第一個被命名為三角龍的標本!是在1887年發現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個頭顱骨頂部,與附著在上麵的一對額角所構成。這個標本被交給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他認為該化石的所處地層年代為上新世,而該化石屬於一種特別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將它們命名為長角北美野牛(Bi—sonalticrnis)。第二年,馬什根據一些破碎的化石,發現了有角恐龍的存在,因此建立了角龍屬;但他仍認為長角jt美野牛是種上新世的哺乳類。直到第三個更完整的角龍類頭顱骨出現,才改變他的想法。這個由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於懷俄明州蘭斯組發現的標本,起初被敘述成角龍屬的另外一個種,但馬什經過熟慮之後,他將這個標本命名為三角龍,並將原本的長角北美野牛改歸類於角龍的一個種(後來也成為三角龍的一種)。三角龍的結實頭顱骨使得許多頭顱骨被保存下來,允許科學家們研究不同種與個體間的變化。除了科羅拉多州與懷俄明州之外,隨後在美國的蒙大拿州與南達科他州、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與薩克其萬省也發現了三角龍的化石。

在三角龍第一次被命名的前十年內,發現了不同的頭顱骨,這些骨骸與馬什最初命名的恐怖三角龍(T.horridus)頭頏骨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恐怖三角龍的種名horridus在拉丁語中其實意為“凹凸不平的”,意指原型標本的表麵凹凸不平,該標本後來被確認為老年個體。這些頭顱骨的差異可歸類出三種不同尺寸,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差異,

以及化石化過程中的不同程度或壓力方向。這些不同頭顱骨被命名為個別的種,並形成數個係統發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