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命名了第二個有效種P.hellenikorhinus,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Bayan Mandahu組,也是來自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P.hellenikorhinus的體型明顯大於安氏原角龍,並擁有稍微不同的頭盾,以及更結實的顴骨角狀物。
繁衍
1920年,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了第一批恐龍蛋化石。這些蛋的直徑約為2.44米。因為接近原角龍,所以這些恐龍蛋一度被認為屬於原角龍。附近的獸腳亞目偷蛋龍被認為偷竊並吃了原角龍的蛋。這個偷蛋龍的顱骨破碎,被認為是遭到保護蛋巢的成年原角龍的攻擊。然而在1993年,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在1被認為是原角龍的蛋中,發現了偷蛋龍的胚胎。
分類
原角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的原角龍科恐龍,所以也成為原角龍科的名稱來源。原角龍科是一群草食性恐龍,比鸚鵡嘴龍科先進,但比角龍科原始。原角龍科的特征是它們與角龍科的相似處,但原角龍科有更善於奔跑的四肢比例,以及較小的頭盾。
1998年,保羅·塞裏諾(PaulSemno)將原角龍科定義為:冠飾角龍類中,所有親緣關係與原角龍較近,而離三角龍較遠的物種,所組成的基群演化支。這個演化支包括:弱角龍、矮腳角龍、雅角龍、喇嘛角龍、巨嘴龍、扁角龍、巧合角龍等屬。但在2006年,彼得·馬克維奇與馬克·諾瑞爾公布了新的係統發生學研究,將數個屬移出原角龍科。貝恩角龍可能是原角龍的次異名。
尖角龍
尖角龍意為“長尖角的恐龍”。生存在8000萬年前晚白堊世,以低矮的植物。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紅鹿河穀內發現過幾百塊這種角龍的化石。據此,科學家們不但能夠推斷出尖角龍的形態,還能了解到尖角龍是怎樣生活的。尖角龍差不多和1頭大象一樣長,和一個成年人一樣高。它的鼻骨上方有一個角,加上粗壯的身體,看起來很像1隻大犀牛。
在尖角龍的脖子上方有一個骨質頸盾,邊緣有一些小的波狀隆起。科學家認為,這個頸盾大概是地位的象征。估計有些尖角龍的頸盾上色彩亮麗,使它們看起來與眾不同,這有助於它們吸引異性。
因為尖角龍的頭、頸盾同身子比較起來顯得十分的巨大,它就需要有很強壯的頸部和肩部。即使是晃動一下腦袋,也會使它的骨髂承受不小的壓力。因此,尖角龍的頸椎緊鎖在一起,有極強的耐受力。
發現尖角龍群體化石的科學家曾注意到,有些骨髂已經破碎了。這些骨骼看上去好像被別的動物踩過。估計這些破損是在尖角龍群試圖趟過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時,驚慌失措,互相踐踏造成的。
三角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有7.9—9米,臀部高度為2.9—3米,重達6.1—12噸。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3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3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仍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2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pm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雖然三角龍與暴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但不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有過電影與兒童讀物裏的。
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米,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米。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他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三角龍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5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4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R.Knight)與魯道夫·劄林格(Ru—dolphF.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近期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S卩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取伸展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