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搖劍龍類恐龍(3)(1 / 2)

米拉加亞龍的明顯特征,是其長於一般劍龍類的頸部,由至少17節頸椎所構成;與傳統觀念中,劍龍類的低矮步態、短頸部不同。米拉加亞龍的頸椎數量,甚至比大部分的蝌腳類恐龍還多(多為12—15節頸椎).隻有盤足龍、馬門溪龍、蛾眉龍等蝌腳類恐龍的頸椎數量,超過米拉加亞龍。馬特烏斯等科學家推論,米拉加亞龍的長頸部可使它們有更大的進食範圍,或者是在求偶時具有視覺辨認的功能。

科學家推測米拉加亞龍的長頸部,是由部分背椎向前移動構成頸部脊椎而形成;而非額外增加的頸椎。與劍龍屬相比,米拉加亞龍的頸椎長度略長,但這可能是死後的化石化過程中,遭到外力變形的後果。

與其他劍龍科相同,米拉加亞龍的口鼻部前端缺乏牙齒。前肢的尺骨/橈骨長度比例,與劍龍屬的比例相近。頸部肋骨與頸椎愈合。恥骨的末端大,與銳龍相同。背部骨板成三角形。

營山龍

營山龍是種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四足恐龍,約1億5千萬年前。營山龍是種生存於中國的劍龍類。模式種是濟川營山龍,是在1984年由趙喜進所提及,但因為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的敘述命名,目前為非正式名稱(無資格名稱)。在2006年,一個研究指出營山龍的化石已經遺失。

如同所有劍龍類,營山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並類似沱江龍。營山龍的肩膀擁有一對翼狀尖刺,如背部骨板一樣平坦。

西龍

西龍是一屬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啟莫裏階至提通階(約1億5千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由於它是從莫裏遜組較老的地層部分發現,所以生存年代是略早於其他莫裏遜組劍龍下目恐龍。

西龍是種典型的劍龍科,它的背部有交互的裝甲!及尾巴上有4條尖刺。它的背部裝甲不比劍龍的高,但較長。頭頏骨較劍龍的短、寬,與銳龍最為相似。

西龍是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Car—penter)於2001年描述。他以其發現地位於美國西部而命名為西龍。目前已經發現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頏骨及大部分骨骼。模式種是繆氏西龍。莫裏遜組的西龍化石,發現於第一地層帶。

在2008年,SusannahMaidment等人提出西龍是劍龍的一個次異名,主張將西龍改列為龍屬的一種——繆氏劍龍。

重慶龍

重慶龍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時期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的上沙溪廟組。

模式種是江北重慶龍,化石是在1977年發現於重慶,並由董枝明、周世武、張奕宏在1983年所描述、命名。在1977年,中國出土了許多劍龍類恐龍,重慶龍是最小的一種。

重慶龍是最小的劍龍科恐龍之一,身長3—4米。

它的尾巴至少有5條尾刺。它的頭頏骨相當高及狹窄,

背板大及厚。女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重慶龍是草食性的恐龍。重慶龍的背部有成對排列的尖狀骨板,但總數量未知。重慶市博物館的一個標本有14對骨板,以及2對。

重慶龍被認為與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與劍龍科恐龍生存於同一區域,如嘉陵龍、沱江龍、馬門溪龍、峨眉龍。同一區域的掠食動物有永川龍與四川龍。

釘狀龍

釘狀龍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的一屬。釘狀龍身長4米,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的敦達古魯組,生活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裏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屬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布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朿。

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在東非發現了數種新恐龍,釘狀龍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顯示了坦桑尼亞與莫裏遜組兩地在較早期曾經非常接近,莫裏遜組位於落基山脈的東部。在這個挖掘團隊的3個科學家中,EdwinHennig在1915年首次敘述釘狀龍。

釘狀龍的已發現化石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數節背椎。沃納·詹尼斯利用這些化石,重建出一個釘狀龍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館展出。在2006—2007年,博物館將這個骨架拆除,並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個頏骨與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學的洪堡博物館,但洪堡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轟炸,而這些化石一度被認為已經遺失了。但是,近年在博物館的地下儲藏室,發現了頏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