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種是埃塞俄比亞釘狀龍,也是目前的唯——種。在1914年,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為長刺劍龍,有可能是釘狀龍的北美洲物種。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柏林洪堡自然曆史博物館命名爭議。
釘狀龍是在1915年由EdwinHennig命名。但是,角龍類的開角龍的屬名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兩者隻差一個字母,在發音上可能會產生混淆。隔年,為了避免違反國際動物命名法規,EdwinHennig將釘狀龍改名為Kentrurosaurus。同時,匈牙利古生物學家法蘭茲·諾普喬則將釘狀龍改名為Doryphomsaurus。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優先權。但是,釘狀龍與開角龍的屬名隻差一個字母,並無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msaurus仍是有效的屬。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位於柏林自然曆史博物館釘狀龍體型較劍龍屬小。釘狀龍身長4米,體重約320千克。在劍龍類恐龍中,釘狀龍的體型。
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釘狀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但不同於其他鳥臀目恐龍,
劍龍類的牙齒小,磨損麵平坦,頜部隻能作出上下運動。釘狀龍的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隻有7個小齒突起。其他劍龍類恐龍的牙齒較為複雜。由於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堊紀才演化出現,所以釘狀龍不可能以草為食。過去曾有理論認為,劍龍類是以低矮的植物葉子、水果為食。另一種可能是,釘狀龍能夠以後腳站立,以較n的樹枝、樹。
釘狀龍的板甲與劍龍屬的板甲相當不同。釘狀龍有許多型板甲沿者頸部與肩膀排列。而背部後方與尾巴通常有6對尖刺,每個尖刺長度為1尺。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例An歐洲的勒蘇維斯龍,釘狀龍另有1對尖刺從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後延伸。劍龍屬的骨板可能起體溫調節作用,而釘狀龍的尖刺可能隻有自我防衛的功能。
釘狀龍的模型,以後肢站立,模型位於華沙。釘狀龍可能曾被類似異特龍與角鼻龍的獸腳類恐龍所獵食。釘狀龍可左右揮動它們有尖刺的尾巴來避免被攻擊。而釘狀龍臀部兩側的尖刺也可保護它們免受攻擊。
釘狀龍與劍龍屬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劍龍屬缺乏臀部與尾巴連接處附近的一對顯著的尖刺。釘狀龍的股骨長度與腿的其他部分相比,顯示它們是種緩慢而不活躍的恐龍。釘狀龍可能用後腿直立起來以接觸樹葉樹枝但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完全四足狀態。
釘狀龍的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的敦達古魯組,目前已發現2個骨骼’以及零散的骨頭,分別來自於成年與幼年個體。這個地層的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裏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
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似處與相異處,可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在坦桑尼亞騰達古魯地區發現的釘狀龍化石,以及北美洲發現的劍龍屬化石,兩者之間的相似處顯示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一度是一個超大陸的一部分,該超大陸名為盤古大陸,而北半部分則稱為勞亞大陸。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應該有非常類似的氣候,才能生存如此類似的物種。同時,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異處可解釋它們不同的祖先,因為隨後的板塊運動而分隔兩地,兩個生物群在趨異演化下產生的改變銳龍。
銳龍
銳龍意為“非常銳利的尾巴”,是種大型劍龍科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距今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它6—10米長。
裝甲銳龍的正模標本,出自理查·歐文的1875年研究。銳龍是於1875年由理查德·歐文所描述,當時命名為Omosaurusarmatus。它是首隻被發現的劍龍科,其名字因已被其他動物使用,而被迫更改為現在的名稱。
銳龍化石是發現在英格蘭南部威爾特夏及多塞特(當中包括了一節在韋茅斯發現的脊椎,被歸類為裝甲銳龍)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5個年代較晚的骨骼)。沿著脊椎有2排三角形的角板,尾巴上有4Xt尖剌。這個配置很像它的近親釘狀龍。不知為何,很多書本都指出銳龍是一4、型的劍龍科。不過有發現1.5米長的骨盆,可見銳龍是最大的劍龍科之一。
角龍類恐龍
鳥臀類草食性恐龍,體長可達九米,成群生活,以植物的嫩枝葉和多汁的根、莖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