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搖劍龍類恐龍(2)(1 / 2)

化石奧氏大地龍是根據一件左側頜骨具有牙齒的殘片而命名的,是一種極為有趣的型鳥腳類恐龍。根據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征與甲龍科極為相近。經過詳細研究大地龍的標本,得出大地龍的牙齒與劍龍類的華陽龍相仿。大地龍被認為是劍龍類的祖先原型,而推測劍龍族群或許最早起源自亞洲的大地。

1965年,美國人西蒙,根據一±央帶有牙齒的左下頜骨,鑒定了一個小的鳥腳類恐龍,叫做奧氏大地龍。因化石是奧拉爾神父帶到芝加哥菲氏博物館,種名贈給了奧拉爾,屬名使用化石產地祿豐沙灣大地村。

1986年,在德克薩斯技術大學,通過桑卞·卡特吉博士,借得了這塊標本。經對比,它是一個原始的小型的劍龍,歸於華陽龍科。大地龍是記錄中最早的龍。

大地龍大小和一隻大山羊差不多,它的頭骨低長,嘴前部有小尖形齒,頰齒呈葉片狀。大地龍身上有小型的甲板,用四足行走,在叢林中覓食植物嫩枝葉。

奧氏大地龍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類恐龍利爪的襲擊。它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質的甲板,不同形狀的不太鋒利的釘狀物和板狀物,圍繞著脖子、肩膀直到尾巴。頭部的甲胄則更多更重,能保護頭的頂部及其兩側。它的眼睛上也長著三角形的骨甲。這種恐龍的肋骨與臀部骨賂愈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後肢和棒槌狀的尾巴。

烏爾禾龍

烏爾禾龍是種存活於早白堊紀中國的劍龍下目恐龍。烏爾禾龍身長約6米。與其他劍龍科相比,烏爾禾龍的背部骨板較圓。

人們隻發現過很少這種劍龍的骨頭,因此對它的再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猜測的結果。像所有的劍龍一樣,它似乎沿著背部長著一係列三角形的甲片,在尾部還長著鋒利的尖刺。烏埃哈龍是草食性動物,四肢著地到處走動。它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模式種是烏爾禾龍,由董枝明在1973年於中國新疆的吐穀魯組發現。化石由破碎的身體骨頭構成,以及另一個個體的部分尾部骨頭。另一個較小的種額多烏爾禾龍,在1993年於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伊金霍洛組發現,並由董枝明正式命名。

烏爾禾龍目前有兩種:平坦烏爾禾龍和額多烏爾禾龍。烏爾禾龍的身體較其他劍龍科低;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烏爾禾龍以低層植被為食的適應結果。不像劍龍屬,烏爾禾龍有較短、較圓的骨板,功能目前還在爭論中。烏爾禾龍如同其他劍龍類,擁有4根尾部尖刺,這些尖刺最可能用來自我防衛。

勒蘇維斯龍

勒蘇維斯龍是以法國古代的部落Lexovi為名!生存於侏羅紀中至晚期(約1億6500萬年前)最早被發現的歐洲的恐龍之一。它是屬於劍龍科。它的化石是一片裝甲及肢骨,於法國及英格蘭北部發現。

法國標本顯示勒蘇維斯龍可能很像劍龍,但卻與大部分劍龍科有所分別。在它的肩上有一對長刺,長約1.2米,是劍龍類中最長的尖刺;背部及尾巴都有扁平裝甲及圓尖刺,臀部亦有一對長刺。勒蘇維斯龍可能有5米長。模式種L.du—robrivensi是由Hoffstetter於1957年描述及命名的。模式標本原先被分類在Omo—sauru之中。

嘉陵龍

嘉陵龍是一屬像釘狀龍的劍龍科恐龍,從中國四川省晚侏羅紀的上沙溪廟組中被發現。它是最早的劍龍科之一,生活於約1.6億年前。由於它是草食性的,科學家認為嘉陵龍可能以當時最豐富的蕨類及蘇鐵科為食物。它的名字是取自中國南部的嘉陵江。嘉陵龍可以長成達4米長及150千克重!較其他劍龍科為。

嘉陵龍的化石是於1957年由地質學家關氏在衢縣所采集,雖然發現的化石隻是非常不完整的頭顱骨,楊鍾健在兩年後仍將之命名。1969年,RodneySteel指嘉陵龍可能是其他劍龍科的早期祖先,但這卻很難證實。模式種是關氏嘉陵龍,都隻是從一個部分骨骼而命名。1978年,重慶市博物館的趙喜進補充了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