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龍
將軍龍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的中國新疆。化石出土於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包含下頜、一些顱骨、7節關節仍連接的脊椎以及2塊角板。模式種為準噶爾將軍龍,是由賈程凱、徐星等人在2007年所命名的。
巨剌龍
巨刺龍意為“有巨大棘刺的蜴”,是種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劍龍類恐龍。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上沙廟組,是一個部分完整的骨骸,缺少頭顱骨(但有下頜)、後肢以及尾巴。模式種是四川巨刺龍,是在1992年被敘述、命名,但普遍被認為是個無資格名稱,直到2006年。盡管當時巨刺龍處於無資格名稱狀態,人們還是繪製出了許多種巨刺龍的想象圖,而且自從1996年以來,骨髂模型已在自貢市展出中。巨刺龍的明顯特征是相當小的骨板與大型肩刺,大約是肩胛骨的2倍長。最近的研究顯示巨刺龍是劍龍下目中最基礎的物種。巨刺龍的身長約有4米長。
大眾對於巨刺龍的了解,始於2006年Tracy Ford認為它們是個有效分類,並公布一篇簡短的文章來重建巨刺龍。Fod認為早期的巨刺龍重建將巨刺龍的肩刺上下顛倒,他的新重建則是將肩刺稍微朝上,尾端高於巨刺龍的背部。在2006年,Susannah Maidment與魏光飆在晚侏羅紀中國劍龍類研究中,也將四川巨刺龍視為有效分類,但並未重新敘述它們,因為該骨骸正在被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研究。
沱江龍
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同時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沱江龍從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長著15對三角形的背板,比劍龍的背板還要尖利,其功能是用於防禦來犯之敵。在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2對向上揚起的利刺,沱江龍可以用尾巴猛擊所有敢於靠近的肉食性敵人。你能夠想象得出恐龍日光浴嗎?沱江龍的背板也是用於采集陽光的。它們就像太陽能板那樣,吸取熱量。當這些背板中血液的溫度升上來時,熱量就通過血管流遍全身,就像水在曖氣管道中流動一樣。沱江龍的牙齒是纖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們可能是在吃植物時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塊,這些石塊可在胃中幫助將食物搗碎。1974年,重慶博物館主持一項計劃——進行四川境內自貢附近五家填的係統挖掘工作,經過3個月的挖掘,從上部沙溪廟組的侏羅紀晚期岩層中,清理出106柳條箱,重達10噸的骨骼化石。這些標本經過董枝明研究,複原了2具峨眉龍的骨架,1具四川龍的骨架,以及1具沱江龍的骨架。其中沱江龍是亞洲有史以來所發掘到的第一隻完整的劍龍類骨骼。
米拉加亞龍
米拉加亞龍是種劍龍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米拉加亞龍以它們的長頸部而聞名,頸部具有至少17節頸椎。
米拉加亞龍的正模標本發現於葡萄牙北部奧波多市的勞爾哈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裏階晚期到提通階晚期),約1億5千萬年前。這個標本是由一個部分煩骨,以及部分的身體前半段所構成;包含以下部位:大部分口鼻部、15節頸椎(缺少最前2節頸椎)、肩帶、大部分前肢、13個背部骨板。米拉加亞龍的顱骨,同時也是歐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劍龍類顱骨。
在正模標本的發現處附近,另外發現一個幼年個體標本(編號433—A),
包含一個部分骨盆和部分的脊柱,也被歸類於米拉加亞龍。
米拉加亞龍是由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等人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長頸米拉加亞龍;屬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的奧波多市的Miragaia堂區為名,種名則意為“長頸”。馬特烏斯等人同時也提出一個係統發生學研究,認為米拉加亞龍與銳龍屬於一個名為銳龍亞科的演化支.而銳龍亞科與劍龍屬都屬於劍龍科,兩者互為姐妹分類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