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生存於侏羅紀晚期、4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他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4根尖剌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可達12米長和7米高,重達7噸。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裏沒有牙齒,但嘴裏的兩側有些小牙。劍龍的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在它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剌。這些剌有1.22米長。劍龍的前腿比後腿短,前腿有5個腳祉,而後腿有3個腳趾。它們可能群居生活。劍龍的腦袋非常,所以不太聰明。
大小與大象差不多,但體形卻大不一樣,前肢短,後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4、山,山峰正好處在臀部。令人驚奇的是,從發現的化石得知,劍龍的背上有2排三角形的骨板,從頸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這些骨板有什麼用處呢?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但是意見不一,至今還是一個懸案。有人認為,骨板可以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因為在侏羅紀的時候,陸地上的恐龍開始繁榮起來,肉食龍個體逐漸增大,這對食植物的劍龍威脅是很大的,劍龍隻有以背上“刀山”一樣的骨板防禦敵人了。但是,身體裸露的地方怎麼保護呢?所以又有人認為,骨板實際上是一種“擬態”,用於迷惑敵人。劍龍的骨板上帶有各種顏色的皮膚和一簇簇像本內蘇鐵植物一樣的東西,把自己裝扮得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近年來,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劍龍的骨板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當劍龍覺得體溫太高時,就爬到陰涼處,這時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裏,通過骨板散發熱量,這是變溫爬行動物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
雖然劍龍的個頭如大象,但頭很一個小腦袋如何指揮龐大的身體運動呢?有人認為,在劍龍的臀部還有一個擴大神經球,大約是腦子的20倍大,它能指揮後肢和尾巴的行動,所以有人說劍龍有2個腦子。看來,劍龍移動它那粗重的後肢和活動它那強勁的尾巴,要比運用頭腦肯定要重要得多。因為,劍龍通常生活在灌木、叢林之中,不時地選擇一些細嫩的枝葉為食;但是遇到肉食龍來侵襲它時,它會用釘子般的尾剌鞭打它們,與敵人決一雌雄,這時第二大腦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世界上的古生物學家對劍龍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曆史,自目卩時以來所發現的劍龍化石,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完好的標本比較少。在少數完好的標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886年費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典型”的劍龍。它是一具有相當完美頭骨的骨架化石,百餘年來,世界各國古生物學家再也沒有找到過這樣完整的骨架化石。此外,非洲坦桑尼亞的剌棘龍骨架標本,雖然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頭骨保存不全,整個骨架也是拚湊起來的。
1980年,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發現的一種名叫“太白華陽龍”的劍龍,除幾具骨架外,還包括兩個完好的頭骨。這一重要發現,也和美國典型的劍龍一樣載人了恐龍研究的史冊。此前,華陽龍已被組裝成完整骨架。它的身長約4米,臀部高1.4米,是一隻中等大小的劍龍。
華陽龍的問世,使它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劍龍之一。然而,華陽龍化石發現的意義遠不止這一點。過去,人們都認為歐洲是劍龍的故鄉,它們最早在英國南部生活,後來才移居到美洲、亞洲和非洲的。自從華陽龍標本發現以後,它改變了許多古生物學家的看法,劍龍的起源中心應該在亞洲,理由是我國四川的華陽龍是在侏羅紀中期地層中發現的,而其他各大洲可靠的劍龍化石都是在這以後的侏羅紀晚期地層中發現的。由此,古生物學家周世武等人認為,華陽龍可能在侏羅紀中期有過一次大的分化,到侏羅紀晚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屬種,並擴散到亞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如美國的“典型”劍龍、非洲的剌棘龍以及歐洲的一些種類。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四川省自貢沙河壩還發現過一隻侏羅紀晚期的劍龍,保存得相當完整。這條劍龍的身長7米,臀部高2.5米,有頸椎13個,脊椎17個,薦椎4個,尾椎47個。它的頭隻有40厘米長,尾端長有2對長剌。這就是有名的“多剌沱江龍”。因為它首次發現於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的沱江流域,又因為它的背上有17對棘板(骨板),是目前已知劍龍中骨板最多的一種,所以就叫“多棘沱江龍”了。
楣甲龍
隨著恐龍世界的發展,食素恐龍進化出各種逃避食肉恐龍的裝備和技巧。楣甲龍四肢均衡,體型4、巧,不僅靈活善跑,身上還有輕型裝甲,從頭顱到尾尖有一列鋸齒般的背脊,整個背部及身體兩側有多排平行骨突。在遇到敵害襲擊時,它會立即蜷起身體,使骨甲朝外,形成一個剌球。那些食肉恐龍叼起它,肯定會感至U極不舒服的。
最近,在美國西部的猶他州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早期甲龍,它們生活在距今1—25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這種甲龍被叫做楣甲龍,身長超過5米,體重有1—2噸。楣甲龍腿很粗,低低的身體貼近地麵。這樣的身體結構顯然無法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