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搖鳥腳類恐龍(4)(1 / 3)

該標本在2000年由阿根廷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奧尼拉斯·諾瓦(fernandonovaS)等人發現。小頭龍最特殊的特征,是胸部兩側長有碟狀骨(platelike)構造的事。這樣的特征過去隻在奇異龍(thescelosaurus)上發現過,它們同屬棱齒龍科。而現生的鳥類和鱷魚也有這個構造。這可能是為了使小頭龍的肋間肌肉能夠參與胸部的呼吸運動,就像鳥目卩樣。小頭龍胸部的碟狀骨非常脆弱,不足以像甲龍身披的鎧甲那樣保護它免受攻擊。此外,2個碟狀物是相互交疊的,而現代的鳥類的類似結構已經進化得不再交疊。另外的專家裏奇則認為這兩個盤狀物是為了在奔跑時保護恐龍的內髒的。“鳥類身上的類似物使鳥的內髒穩定,不致在飛行時受到擠壓。恐龍的情況也可能是類似的,用來在奔跑、運動時使胸腔穩定,保護內髒。”而美國華盛頓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休則認為恐龍身上的碟狀骨的功能還不能確定,因為鳥身上的類似結構已經是鉤狀的了,它們的功能不可能是一樣的。

小頭龍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南美洲南端,2000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別德馬湖岸發現了小頭龍的部分骨骼。本次發現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上次發現的特征是一致的,可以證明是同一個恐龍的化石。

小頭龍是已知的白堊紀生活在南美地區的少數幾種植食恐龍之一。新發現表明了南部大陸食草鳥臀目恐龍的多樣性。發現小頭龍的地方’存在大量的常綠樹木的遺跡!這說明它經常漫步在森林裏。

彎龍

彎龍(學名Camptosaums)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屬草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的北美洲與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它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發現及物種

1879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miel Charles Marsh)原先命名彎龍為Camptonotus(意為“可彎曲的背”),但因此名已被一種蟋蟀所有,故於1885年才更名為彎龍(Camptosaurus)。

1879年,馬什從懷俄明州近科摩崖的13號礦場中所得的化石,命名了模式種的全異彎龍(C.dispar)及C.amplus。

在18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他繼續從13號礦場得到了標本,並命名了另外2個物種:C.medius及侏儒彎龍(C.nanus)。

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Gilmore)在1909年重新描述馬什的化石時,再額外地命名了2個物種,稱為布朗氏彎龍(C.bmwni)及扁平彎龍(C.depmssus)。

1980年,彼得·爾東(Peter Gallon)及HP.Powell在重新描述普萊斯特維奇彎龍(C.prestwichii)的時候,認為株儒彎龍、C.medius及布朗氏彎龍,其實是全異彎龍的不同生長階段或不同性別,所以隻有全異彎龍是有效的物種。

他們亦將由馬什及吉爾摩爾定為是C.amplus的頭顏骨,改為屬於全異彎龍。吉爾摩爾曾參考此頭顱骨來描述彎龍的頭顱骨,但近年有科學家發現這個標本並非屬於彎龍,於是獨立為Theiophytalia屬。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當馬什在描述北美洲的彎龍物種時,在歐洲就有大量的被認為是彎龍的物種,包括有C.inkeyi、霍格氏彎龍(C.hoggi)、利氏禽龍(C.leedsi)、普萊斯特維奇彎龍、及凡登彎龍(C.valdenSiS)。C.inkeyi及利氏禽龍隻是一些碎片而被認為是可疑名稱。

凡登彎龍於1977年被改為是荒漠龍(Valdosaurus canaliculatus)。霍格氏彎龍原先由理察.奧雲(Richard Owen)於1874年命名為霍格氏禽龍(Iguanodonhog—gi),於2002年被改為是彎龍的一種。

其他的歐洲物種,普萊斯特維奇彎龍是從英格蘭牛津郡發現。約翰·霍克於1880年將它命名為普萊斯特維奇禽龍,而於1888年,絲萊(Harry Goier Seeley)將它重新命名為Cumnoria。

在2008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與Wilson命名了新種C.aphanoecetes,化石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這個新種與全異彎龍的差別在下頜、較短的頸椎、較直的坐骨與小型末端。

古生物學

最大的成年彎龍多為7—9米長,臀部達2米高,體重約1噸。雖然它們的身體重型,由化石足跡來判斷,它們除了以四肢來步行外,亦能夠以雙足步行。

彎龍屬很可能是禽龍及鴨嘴龍科祖先的近親。它們可能以它鸚鵡般的喙嘴來吃蘇鐵科植物。葉狀牙齒位於嘴部後段,擁有骨質次生顎,使它們進食時可以同時呼吸。靈動的頜部關節,使頰部可前後移動,上下頰齒便可產生研磨的動作。眼窩中有塊眼瞼骨罕見地橫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