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其他鳥腳類恐龍,彎龍脊椎骨神經棘側邊的筋腱呈交錯形態,可協助強化脊柱並使背部硬挺。薦椎有5、6節,彎龍與禽龍的每節薦椎間都有特殊的樁窩關節,可進一步強化脊柱。骨盤下部的骨頭朝後,可容納更大的腸道。
彎龍的手部有5根指頭,前3根有指爪。拇指最後一節是馬剌狀的尖狀結構,與禽龍的筆直尖爪不同。從化石足跡顯示,彎龍的手指間沒有肉墊相連,這點與禽龍不同。數根腕骨互相固定,可強化手部結構以支撐重量。彎龍的第一趾爪小型,向後反轉不觸地。
靈龍
靈龍(Agilisaurus)是鳥腳亞目(Ornithopoda)、棱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的一個屬。植食性,體長約1.5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中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四川省自貢大山鋪。前肢短小,後肢細長;頭骨短高,眼眶被眼瞼骨分隔成上、下兩個開·上下頜牙齒多。
蘭氏靈龍(Agilisauruslouderfrncki)是鳥腳亞目(Ornithopoda)、棱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靈龍屬(Agili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中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四川省自貢大山鋪。蘭氏靈龍是一種型的原始鳥腳類恐龍,其主要特點是頭短高,眼睛大,頸子短,尾巴特別長,前肢短小,後肢長而粗壯,體態纖細靈巧,善於兩足快速奔跑。
靈龍發現於中國自貢大山鋪。靈龍是一種小型的原始鳥腳類恐龍,體長1—8—2米,其主要特點是頭短高,眼睛大,頸子短,尾巴特別長,前肢短小,後肢長而粗壯,體態纖細靈巧,善於兩足快速奔跑。
靈龍是一種長約2米的小型鳥腳類恐龍,為一新屬種。標本發現於1984年。它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的最完整的小型鳥腳龍化石。它身體嬌小,靈巧;前肢短,後肢細長;頭骨短高,眼眶被眼瞼骨分隔成上、下兩個開孔;上下頜牙齒多。活著時,常出沒於灌木叢之中,機警,善迅跑,雜食。
靈龍是鳥腳下目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它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中“靈敏”的意思,是因它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它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它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它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它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它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這個屬下有一個已命名的種,稱為勞氏靈龍,是美國地質學家喬治·勞德巴克博士命名的。它的化石首次於1915年在中國的四川省被發現。屬及模式種都是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彭光照於1990年所命名的,並於1992年做出詳細的描述。
勞氏靈龍的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骨骼,可說是鳥臀目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中最為完整之一。隻有部分左前腳及後腳遺失,而可以根據餘下部分來重組其體型。
該骨傲是在興建自貢恐龍博物館時被發現的,而亦已存放在該博物館內。這個博物館展覽了多種從自貢市以外大山鋪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靈龍、宣漢龍、蜀龍及華陽龍。這個石礦包含了從下沙溪廟地層的岩石,地質年代被認為是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至卡洛維階,距今1億6800萬至1億6100萬年前。
永川龍
永川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次亞目、異特龍科的一屬。肉食性,體長約10米,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於中國重慶市永川區新建鎮上遊水庫。
永川龍是一種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因標本首先在重慶永川區發現而得名。永川龍有一個近1米長、略呈三角形的大腦袋,兩側有6對大孔,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頭部的重量。在這6對大孔中有1對是眼?這表明它的視力極佳,其他孔是附著於頭部用於撕咬和咀嚼的強大肌肉群上。永川龍嘴裏長滿了一排有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力口上它粗短的脖子使得永川龍擁有巨大的咬力。永川龍的尾巴很長,可以在它奔跑時作為平衡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的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用這對利爪可以牢牢地抓住獵物。永川龍的後肢又長又粗壯,生有3趾,像今天的涉禽那樣用三趾著地,奔跑非常快速。有這樣的後肢,永川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追捕到獵物。
作為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動物,永川龍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與今天的虎、豹類似,性格冷僻,喜歡單獨活動。一些性情溫和的植食性恐龍常常是永川龍捕獵的對象,一旦被它盯上,就很難逃脫。
永川龍的模式為上遊永川龍,體長大約7米,頭骨長82厘米,高50厘米,這個屬有2個種,包括上遊永川龍與和平永川龍,後者超過9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