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大約是埃布爾達省的化石被發現、命名的同時,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基特蘭德組發現了一個部分頭顱骨,該地層較恐龍公園組年輕。這個化石被送到瑞典烏普薩拉,卡爾·維曼(Carl Wiman)在1931年將它們敘述成第二個種,4、號手副櫛龍(P.tubicen)。種名tub1Cen衍化自拉丁語中的吹鼓手。2小號手副櫛龍的第二個接近完整頭顱骨(編號NMMNHP—25100)是在1995年於新墨西哥州發現。在1999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與托馬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來檢驗這個頭顱骨,並在一個專題論文上討論小號手副櫛龍的生理結構、分類,以及冠飾的功能。托馬斯·威廉森稍晚提出了一個獨立的研究,提出不同的分類結論。
沃克氏副櫛龍頭顱骨
1961年,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敘述了另一個保存良好標本,並命名為短冠副櫛龍(P.cyrtocristatus)。這個標本包含一個部分頭煩骨,上有圓、短冠飾,以及頭煩後的大部分骨骸,除了足部、頸部、以及部分尾巴以外,該標本目前位於菲爾德自然曆史博物館。短冠副櫛龍的種名cyrtocristatus在拉丁語中意為“變短的冠飾”。短冠副櫛龍被發現於Fruitland組頂層,以及其上的Kirtland組底層。
1979年,戴維·威顯穆沛(David B.Weishampel)與詹姆斯·約翰遜(James A.Jensen)在猶他州加菲爾德縣的凱帕羅維茨組發現了一個副櫛龍的部分頭顱骨,該地層年代為坎潘階。這個頭顱骨與另一個猶他州所發現的頭顱骨,就冠飾的形態屬於短冠副櫛龍。
沃克氏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恐龍公園組,該地層有許多保存良好且多樣性的史前動物群化石,包含許多著名的恐龍,如角龍科的尖角龍、戟龍、開角龍,鴨嘴龍類的原櫛龍、格裏芬龍、冠龍、賴氏龍,暴龍科的蛇發女怪龍,以及甲龍科的埃德蒙頓甲龍、包頭龍。副櫛龍在該動物群中很少見。恐龍公園組被認為是河流與泛濫平原之間的低地,隨著時間推移,西部內陸海道越往西方海侵,而恐龍公園組變得更類似沼澤、更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該地的氣候比今日的埃布爾達省更為溫暖、無霜,但有更明顯的幹、濕季節變化。針葉樹明顯的是該地區的優勢、頂層植物,而底層植物則由蕨類、樹蕨以及被子植物所構成。
而發現於新墨西哥州的小號手副櫛龍與短冠副櫛龍,則是與以下恐龍共同生存著:大型的蜥腳類阿拉莫龍、鴨嘴龍類的小貴族龍、角龍類的五角龍、甲龍類的結節頭龍、蜥鳥盜龍以及一種尚未命名的暴龍科恐龍。Kiland地層被認為是河流泛濫平原,應為西部內陸海道的海降痕跡。該地的優勢植物也是針葉樹,而角龍亞科比鴨嘴龍科更為常見。
進食
如同其他鴨嘴龍科恐龍,副櫛龍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複雜的頭顱骨容許類似咀嚼的磨碎運動。副櫛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取代,它們有數百顆牙齒,隻有少量牙齒是一直在使用的。副櫛龍使用它們的橡狀嘴來切割植物,並送人顎部兩旁的頰部。它們的進食範圍約為離地麵4米以上的範圍。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提出,賴氏龍亞科的喙狀嘴比鴨嘴龍亞科的狹窄,顯示副櫛龍與它的近親進食時,比寬廣嘴部、缺乏冠飾的鴨嘴龍亞科還更具選擇性。
冠飾
關於副櫛龍冠飾的功能有許多假設,但許多是不足采信的。現在認為冠飾有數種功能:辨別物種與性別的視覺展示物、溝通用的揚聲器以及調節體溫。目前不確定在冠飾與內部鼻管的演化過程中,哪種功能是最重要的。
不同種、年齡階段的差異
當提到賴氏龍亞科時,一般認為副櫛龍的冠飾隨著年齡而改變,並是成年個體的兩性異形特征。詹姆斯·霍普森(James Hopson)是最早敘述賴氏龍亞科的冠飾並加以區分的研究人員之一,他提出有小型冠飾的短冠副櫛龍,是小號手副櫛龍的雌性個體。托馬斯·威廉森則認為短冠副櫛龍是小號手副櫛龍的未成年個體。兩個假設都不被廣泛接受。因為目前僅發現6個頭顱骨,若發現新的化石,將有助於確定這些種彼此間的關係。托馬斯·威廉森提出,無論如何,未成年的副櫛龍可能有小、圓形的冠飾,類似短冠副櫛龍的冠飾,而冠飾在接近成熟年齡時可能加快成長速度。根據近期的一個研究,一個原先被歸類於賴氏龍的幼年顱骨,目前被改歸類為副櫛龍,從此標本可知幼年副櫛龍具有較4、的冠飾。該冠飾由額骨延伸、支撐,與成年個體的冠飾形狀相似’但較小。這個顱骨標本也顯示副櫛龍的冠飾成長模式,與冠龍、亞冠龍、賴氏龍……支係的冠飾成長模式並不一樣;部分原因是這3個賴氏龍亞科的冠飾中央有冠脊,而副櫛龍則是長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