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搖鳥腳類恐龍(3)(3 / 3)

短冠龍首先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Sternberg)於1953年所描述,是從加拿大艾伯塔省老人地層發現的一個頭顱骨及部分骨骼,當時被看做為屬於格裏芬龍(或是當時稱為4、貴族龍)。

傑克·霍納(Jack Homer)於1988年從美國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描述了第二個物種,稱為優短冠龍(B.godwini),但隨後的研究指它根本沒有足夠的差異來作為第二個物種。

1994年,業餘古生物學家奈特·墨菲(Nate Murphy)發現了一個完整無瑕的短冠龍頭顱骨,他稱之為“Elvis”。2000年,他發現了一副完全連接的未成年短冠龍骨骼,並且部分被木乃伊化,稱為“Leonardo”。

這是最壯觀的恐龍骨骼發現之一,並且被列人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之中。他隨後更發掘出一副差不多完整稱為“Roberta”的骨骼,及部分保存且有著皮膚輪廓稱為“Peanut”的幼龍骨髂。

蘭伯龍

這種以植物為食的恐龍皮膚上有卵石狀花紋,上麵的鱗片鑲嵌在一起組成有規則的圖案。蘭氏龍通常以4條腿走路,但當受到驚嚇時,它可以用2條強壯的後腿奔跑。它依賴它那銳利的眼光和靈敏的聽覺,注意著危險的來臨。蘭氏龍頭上長有一個像連指手套形狀的頂飾,其中有一個釘狀骨棒可以看成是大拇指。雄性的頂飾要大些,這也許就是鑒別雌雄的一種標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頂飾是恐龍潛水時的通氣管。更大的可能是蘭氏龍用它們發出聲音。有一個科學家發現:當氣流通過一隻相似的恐龍的頂飾時,頂飾發出了像中世紀號角目卩樣的聲音。

因此,蘭氏龍可能也有它們自己的呼叫聲。

蘭伯龍有一個2米長的巨大頭骨,口中長有上百顆小而尖的牙齒,用來嚼碎鬆針、嫩枝和鬆果。老的牙齒被磨損掉之後,新牙齒又長出來補充。蘭伯龍也屬於鴨嘴龍的一種,而且可能是最大的一種,體長達十多米,幾乎和霸王龍一樣巨大,但卻是溫y的草食恐龍。

蘭伯龍是帶頂飾的鴨嘴龍。與其他同類一樣,指和趾端都生有大小不同的蹄,既能四腳落地,也能兩腿行走。它的頂飾分為2部分:前部有一個長方形是冠狀物,後部有一隻短角,連在一起很像一頂濟公戴的帽子。它以植物為食,吃飽以後會去水塘邊喝水,說不定還會在水裏泡上一陣,就像今天的水牛一樣。

鹽都龍

鹽都龍(Yandusaurus)是鳥腳亞目(Omithopoda),棱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的一個屬。雜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早期。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

鹽都龍是一類個體小型的比較原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1—3米,因標本首先發現於我國的“千年鹽都”一四川省自貢市而得名。它的頭4、,但短而高;嘴巴也短;牙齒齒冠邊緣有鋸齒.眼睛大而圓。前肢長度不及後肢的1/2,是典型的兩足行走動物;後肢肌肉發達,小腿特別長。

研究動物運動的專家發現,動物的小腿骨(脛骨)與大腿骨(股骨)的長度比值可以反映該種動物的運動速度。比如,善於負重,行走不快的大象,其比值為0.60;比賽用的駿馬奔跑速度很快,其比值達到0.92;今天動物界的快跑能手一一羚羊,比值是1—25。這項研究成果說0凡動物的脛、股比值大,即脛骨較長,其運動速度就較快。把這個理論用於研究鹽都龍,發現鹽都龍的脛、股比值達到1.18,所以認為鹽都龍是一類極善奔跑的恐龍,其奔跑速度甚至超過了今天的鴕鳥,堪稱恐龍家族中的“羚羊”。

鹽都龍(Yandusaurus)主要為多齒鹽都龍(Y.multidens)和鴻鶴鹽都龍(Y.hongheensis)兩種。

多齒鹽都龍是一類奔跑靈活、兩足行走的小型鳥腳類恐龍,體長1.4—1.2米。其頭小,吻短,眼眶大而圓,與相近種相比,上下頜牙齒較多,前肢短小,後肢細長,生活在灌木叢中,是一類善於快跑的雜食性恐龍。

鴻鶴鹽都龍是鳥腳類恐龍。體長近3.5米,頭小,嘴短,眼睛大而圓,前肢短’僅為後肢的一半,屬於兩腳行走和善於快跑的型恐龍。常群居生活於湖岸平原,以食植物為主,兼食其他小動物。

小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