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搖鳥腳類恐龍(3)(2 / 3)

發聲功能

然而,冠飾的外形與內部的複雜管道並未相符合,顯示這些內部空間擁有其他的功能。卡爾·維曼(Carl Wiman)在1931年提出這些管道可發出聽覺信號,如同克朗號,而詹姆斯·霍普森與戴維·威顯穆沛則在20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分別重申這個理論。霍普森發現有證據顯示鴨嘴龍科擁有良好的聽覺。在副櫛龍的近親冠龍身上發現了一個修長的鐙骨,有大型空間容納耳槌,顯示它們有敏感的中耳。而鴨嘴龍科的聽壺如鱷魚般修長,顯示它們擁有發展良好的內耳。威顯穆沛則認為沃克氏副櫛龍能夠製造48—240赫茲的音頻,而短冠副櫛龍則可以製造75—375赫茲的音頻。他根據鴨嘴龍科與鱷魚的相似內耳,提出成年鴨嘴龍科恐龍隊高音頻較為敏感,例友卩幼年鴨嘴龍類所發出的聲音。根據威顯穆沛的說法,這與成體及幼體之間的溝通吻合。

計算機仿真顯示號手副櫛龍的內部管道比沃克氏副櫛龍的還複雜,可使計算機重建出冠飾所發出的可能聲音。主要的管道可發出約30赫茲的音頻,但複雜的鼻竇結構則可控製聲音的高峰與低峰。

冠飾的大型表麵與血管也顯示它們具有體溫調節功能。P.E.Wheeler在1978年首次提出這些冠飾是用來冷卻腦部溫度的。Temsa Maryafiska與Osm6lska也提出體溫調節的理論,並由羅伯特·蘇利文與托馬斯·威廉森做出進一步的研究。在2006年,戴維·埃文斯(David Evans)對於賴氏龍亞科的研究,也偏向冷卻功能,至少是冠飾演化的原始因素。

棘鼻青島龍

束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spinorhinus)是鳥腳類恐龍中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青島龍屬(Tsinta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

棘鼻青島龍是我國發現的最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由於它是在青島附近的萊陽市金剛口村西溝發現的,頭上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以此得名。

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

它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棱,後麵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棱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著時體重為6—7噸,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

棘鼻青島龍外貌與“標準”鴨嘴龍似無多大區別,隻是頭頂上多了一隻細長的角,樣子就像獨角獸一樣。有人說這隻角應向前傾斜,也有人說應向後傾斜,還有人說根本就不存在這隻角。至於對這隻角的作用,更是眾說紛紜,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冠頂鴨嘴龍那樣能擴大它自己的叫聲。那麼,就是一種裝飾。

棘鼻青島龍這具舉世聞名的鴨嘴龍是根據幾近完整的骨架,總長約6.6米,而命名的。它最特征處在於頭顱前方有一個長而中空的管棘垂直矗立。這個長棘除了一些推斷的功能(如,中央神經係統冷卻功能)以外,可能是用來抵抗侵略的裝備。然而Taquet曾經指出這個管棘或許是一個移位了的(或者複原過程錯誤擺置的)鼻骨,被誤放在頭骨的前方垂直立起的位置。若果真如此,那麼青島龍可能就屬於1隻扁平頭顱的鴨嘴龍類了。

短冠龍

短冠龍(學名Bmchyloph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它的化石有幾組骨骼,是在美國蒙大拿州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骨床中發現的,估計是約於7500萬年前。短冠龍最特別的是它的骨冠,這個骨冠在頭顱骨上形成一個平板。一些學者指這是用來推撞的,但是可能沒有足夠的硬度。而短冠龍另一特征是那比較長的前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