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特爾根據英格蘭梅德斯通的化石所繪製的禽龍重建圖。早期的禽龍化石很破碎,使得科學家們對於禽龍的步態產生不同的看法。禽龍最初被描述成鼻上有角的四足動物。隨著更多的化石被發現,曼特爾發現禽龍的前肢遠短於後肢。他的對手理查德·歐文,則認為禽龍是種具有柱狀四肢的矮胖動物。恐龍的第一個原始比例重建工作被托付給曼特爾,但他因為健康不佳的原因而拒絕了,這些禽龍雕塑後來以歐文的版本作為原型。
在貝尼沙特發現了大量禽龍化石,科學發現龍是種二足動物。但禽龍在當時被塑造成筆直站立的步態,尾巴拖曳在地麵上,充當三腳架的第。
大衛·諾曼後來重新檢視禽龍化石,他認為禽龍不可能采取筆直站立的步態,因為它們的尾巴擁有硬化的肌腱。如果采取三腳架,禽龍的硬挺尾巴將會斷裂。若禽龍采取水平的姿勢,則更能理解它們的手臂與肩帶的特征。例如,禽龍的手部相當不靈活,中間三指聚集、靠攏,上有蹄狀指爪。這種手部結構能夠承受更多的重量。禽龍的腕部相當不靈活,手臂與肩膀骨頭結實。這些特征使得禽龍較常采取四足步態。
隨著禽龍的年齡增長,以及體重的增加,它們將更常采取四足步態;幼年貝尼薩爾禽龍的手臂較成年體的短,約是後肢長度的60,成年個體的前肢長度則為後肢的70。根據禽龍類的足跡化石,以及禽龍的手部、手臂結構,可推論禽龍采取四足步態時,中間3根蹄狀手指可支撐重量。禽龍的後腳掌相當長,上有3根腳趾,它們會采取趾行動物的方式,使用手指與趾爪來行走。禽龍以二足奔跑的最高速度估計為每4、時24千米,但它們無法使用四足步態快速地奔跑。
在英格蘭的早白堊紀地層發現許多大型三趾足跡,尤其是在威特島的維耳德,這些足跡化石當初很難敘述解釋。有些早期的研究人員認為它們與恐龍有關係。1846年,愛德華·泰戈特(Edward Tagart)將這些足跡化石歸類於生跡分類單元中的禽龍痕跡屬;而塞繆爾·比克爾斯(Samuel Beckles)則在1854年發現這些足跡類似鳥類的足跡,但可能來自於恐龍。1857年,一個年輕禽龍的後肢被發現,足部擁有3根腳趾,顯示這些足跡可能來自於禽龍。盡管缺乏直接證據,這些足跡化石常被歸類於禽龍。在英格蘭的一個足跡化石顯示禽龍可能以四足方式行進,但足跡本身保存狀態不佳,因此很難作為直接證據。被歸類於禽龍痕跡屬的足跡化石,位於歐洲挪威的卑爾根群島與司瓦爾巴特群島,皆為發現禽龍化石的地方。
拇指尖爪
最早發現的禽龍拇趾尖爪是在1840年發現於德國美斯頓拇指的尖爪,禽龍最著名的特征之一。雖然曼特爾最初將拇指尖爪放置在禽龍的鼻部上,但道羅根據在貝尼沙特發現的完整標本,將拇指尖爪放置於手部的正確位置上。但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仍有許多恐龍的大型拇指尖爪被錯置在足部,類似馳龍科,例如西北阿根廷龍、拜倫龍以及大盜龍。
禽龍的拇指尖的爪被認為是種對付掠食者的近身武器,類似短劍,但也可能用來挖開水果與種子,甚至用來與其他禽龍打鬥。一位科學家認為這個拇指尖爪連接著毒腺,但這種觀點並沒有被接受,因為尖爪的內部並非中空,表層也沒有溝槽可使毒液流動。
可能的社會行為
貝尼沙特的大量禽龍化石,有時被認為是因為單一的災害而造成的,現在則被認為是多種原因而造成的。根據群體生活的說法,該地至少保存了3種死亡方式,而大量的個體在很短的地質時間內(10—100年),但這並不代表禽龍是種群居動物。貝尼沙特的幼年禽龍化石非常普遍,不同於現代群體動物的死亡模式。
可能是周期性的洪水將大量的屍體中積至湖泊或沼澤中。
德國Nehden鎮的禽龍化石,則具有較大的年齡範圍,甚至是曼特爾龍與貝尼薩爾禽龍的6倍;根據地理特性,顯示可能有群居動物曾遷徙經過河邊。
不像其他被假設的群居動物,例如鴨嘴龍類與角龍科,沒有證據顯示禽龍為兩性異形動物。過去一度有論點認為貝尼沙特的曼氏禽龍或阿瑟菲爾德禽龍(目前都為曼特爾龍)代表禽龍的某種性別,可能是雌性,而較大、較結實的貝尼薩爾禽龍,則可能為雄性。然而,這個理論沒有得到任何支持。
木他龍
木他龍是一種白堊紀早期的鳥腳龍類,是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莫他布拉鎮的岩層中被發現的。木他龍和禽龍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龍,並可用後肢支撐站立。像禽龍一樣,木他龍中間的3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拇指上則有明顯的爪。它還有一個加大的、中空的會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來發出聲音及求偶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