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搖鳥腳類恐龍(2)(3 / 3)

腱龍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白堊紀早期到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沉積物,約為1.25億年前到1.05億年前。它們身長6.5—8米,身高2.2米,重達1—2噸。它們的尾巴比其他同類的尾巴還長,它們大部分時間以四足行走。

2008年,在一個腱龍標本的股骨與脛骨上發現了髓質組織。髓質組織是種隻存在於鳥類身上的組織,是鈣質的來源,可在產卵期製造蛋殼。

該隻腱龍死亡時隻有8歲,尚未達到成年,這點如同暴龍、異特龍等已發現髓質組織的化石。由於這三者在很早期就已分開演化,這顯示恐龍普遍具有髓質組織,而且在到達完全成長前,便以達到性成。

副櫛龍

Pamsaum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又名副龍U龍,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7600,7300萬年前。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櫛龍最先被認為與櫛龍(有冠飾的蜥蜴)是近親。目前已有3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walken)、小號手副櫛龍(P.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P.cyrtocristatus)。

副櫛龍的首次敘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在埃布爾達省發現的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副櫛龍為罕見的鴨嘴龍類,目前已知少數良好標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美國的新墨西哥州與猶他州。副櫛龍因它們的頭蓋骨上大型、修長的冠飾著名,冠飾往頭後方彎曲。副櫛龍的最親近物種應是最近在中國新發現的卡戎龍,兩者的顱骨類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飾。

這種結構引起許多科學文獻的討論;現在對於該冠飾主要功能的意見包括:辨別性別與物種、共鳴器以及調節體溫。

沃克氏副櫛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

副櫛龍隻發現過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櫛龍的模式標本身長9.5米,頭顱骨與冠飾長1.6米。小號手副櫛龍模式標本的頭顱骨與冠飾超過2米,顯示它們比沃克氏副櫛龍大。副櫛龍重達2.5噸。從目前唯一發現的前肢顯示,它們的前肢比其他鴨嘴龍科恐龍的前肢短,並擁有短而寬的肩胛骨。而股骨結實,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股骨長達103米。副櫛龍上臂與骨盆都很粗壯。

如同其他鴨嘴龍類,副櫛龍是二足恐龍,但可以轉換成四足行走。副櫛龍可能在尋找食物時采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時采用二足方式。副櫛龍脊椎上的神經棘高大,這特征常見於賴氏龍亞科恐龍,這特征增加背部高度,超過臀部的高度。

已發現沃克氏副櫛龍的皮膚痕跡’顯示皮膚上有瘤狀鱗片。

副櫛龍最著名的特征是頭頂上的冠飾,由前上顎骨與鼻骨所構成,從頭部後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脊椎上,一個可能是冠飾接觸到背部的地方,神經棘上有個凹口,但這可能是該個體的病理。替副櫛龍命名的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s)假設,從冠飾到脊椎凹口有個韌帶用來支撐頭部,但這似乎不太可能。在許多重建模型裏,冠飾到頸部則是有塊皮膜。

副櫛龍的冠飾是中空的,內部有從鼻孔到冠飾尾端,再繞回頭後方,直到頭煩內部的管。沃克氏副櫛龍的管最簡單,而4、號手副櫛龍的管最複雜,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他管是交叉、分開的。沃克氏副櫛龍、小號手副櫛龍的冠飾較長微彎,而短冠副櫛龍的冠飾較短。

沃克氏副櫛龍以及鱗片細節

副櫛龍的模式標本(編號R0M708)包含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缺少膝蓋以下的後肢與大部分的尾巴。該標本是在1920年,由一個多倫多大學的野外隊伍在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紅鹿河畔的桑德河附近所發現。這個標本的發現地點目前為恐龍公園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而該化石被威廉·帕克斯命名為沃克氏副櫛龍(P.walkeri),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董事會主席BymnEdmundWalkei爵士為名。盡管在埃布爾達省發現了副櫛龍的第一個標本,但它們的化石在該省仍然少見。除了模式標本以外,在恐龍公園組另外發現了一個顱骨以及3個缺少煩骨的標本,可能屬於副櫛龍。但在南方的新墨西哥州與猶他州,副櫛龍是最常見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