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搖鳥腳類恐龍(2)(2 / 3)

說起澳洲最重要的恐龍品種就必定要數到木他龍了,它和在北美洲稱霸的禽龍是兩種很相似的恐龍。木他龍屬於鳥臀目中的禽龍類,和鴨嘴龍也是相近的種類。而它正是由澳洲內陸的牧場主人德蘭頓於40多年前發現的。

澳洲內陸的蘭頓牧場主人德蘭頓在這裏已經耕作了40多年,他的一萬畝農地分布在平原和矮樹叢中。他的農地位於昆士蘭中心地區的木他巴拉鎮附近。每天他都會縱橫自己的農地檢查牲畜的。不過,1963年的一日,他照常工作,完全沒有預料到一個意外的驚喜。當他準備走到下麵,將走散的牛趕回河邊,在布滿石頭的岩石表麵上騎著馬,當他向後望的時候,他留意到石裏麵有些東西一而且是不尋常的東西。他最初以為是死掉的牛的骨頭,但在近距離觀察之後,他有新的想法。

無論是什麼動物,這個應該是脊椎的一部分。當然那時候的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但骨的形狀很一致,也很巨型。估計是類似公牛動物的骨,他拿了幾塊放進了掛袋帶回家,然後送到博物館鑒定。布裏斯本的昆士蘭博物館隨即宣布德蘭頓不僅找到了幾乎完整的恐龍骸骨,並且是新的品種。想到找到了澳洲甚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想到以他家鄉木他巴拉鎮及他自己名字,於是,蘭頓把這種新品種命名為“木他龍蘭當尼”,他感到非常榮幸和興奮。木他龍是吃植物的,拇指止有匕首般的尖物以作自衛,它用4隻腳來行走,不過亦可以後腳站立吃生長得比較高的樹葉。生長在下巴的牙齒,有削斷植物的特殊功用。它的頭煩骨上有空位,表示它們有溝通的能力。它們的聲音相信是非常低沉的。憑著這些發現,考古學家就可以重新建立木他龍生存時期的澳洲。

1.2億年前,遠處的低沉聲破壞了早晨的寧靜。一群木他龍正慢慢地移動,尋找沿途的食物。中空的部位加強叫聲,警告整個恐龍群體貼近的危險。木他龍的食量非常驚人,它們的體重有4.5噸,每天要進食500千克的食物。在一億多年之前,澳洲比現時更加接近南極,氣候也寒冷得多,冬天的時候一整群木他龍要適應和生存,的確需要奇跡。以往的澳洲就比較像今天的南極圈外圍,冬天的時候整天沒有太陽,大地一片黑暗。大部分的植物不是掉光了樹葉,就是進人冬眠狀態。木他龍在極少甚至沒有食物的情況之下,如何能夠在極地生存?仍然是奧秘。不過,在4500千米以外的一個發現,顯示另外一種跟木他龍相似的中型草食恐龍一鴨嘴龍曾在今天的南極洲生活,而且其適應嚴寒的理論也適用於類似的龍。

1998年阿根廷和美國的考古隊到這裏,發現在1億2千萬年前,這裏沒有冰雪,由針葉樹林蕨類植物的森林所覆蓋。地麵有厚厚的苔蘚和植物。如今,一萬英尺(1英尺=0.3048米)的冰雪吞沒了1.2億年前的森林。考古隊在這裏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發現,一顆完全屬於鴨嘴龍的牙齒。眾所周知,鴨嘴龍是白堊紀時期北美洲最常見的草食恐龍。這個發現意味著鴨嘴龍遷徙數千千米至南方,當南極變得非常寒冷,它們向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阿根廷的溫帶草原前進。不過,它們將會麵對一大難關一分隔南極洲和南美洲有300千米闊的海洋。但是,專家認為海洋並不一定是障礙,既然沒有旱地,就必定有靠近的陸地。讓動物經由一連串的島或島弧。從一個島嶼遊泳往另一個島嶼,最終抵達南美洲大陸。現在,不少專家相信木他龍也是通過相同的方法,定期地遷徙,避開澳洲和南極永無止的黑暗。

豪勇龍

豪勇龍,意思是勇敢的爬行動物’是原始的鴨嘴龍類恐龍,過去被歸在非鴨嘴龍類禽龍類裏,它們生活在早白堊紀的尼日爾,體長可達7米,是中型的食草恐龍。豪勇龍的帆狀物很發達,從背部開始一直延伸到尾部,左右是適應當時非洲變化無常的氣候。

豪勇龍和著名的帝鱷生活在一起’估計是帝鱷的獵物。

豪勇龍生存的時候,夜間寒冷,白天則又幹又熱。它的“帆”大概可以幫助它保持體溫的穩定。經過寒冷的夜晚,它會在早晨美美地曬太陽,“帆”上皮膚內的血液在陽光下,就像一塊太陽能聚熱板。到中午的時候,“帆”又起到散熱板的作用。豪勇龍有2輛小轎車那麼長,像今天的大袋鼠和小袋鼠一樣,它可以用2條腿或4條腿走路。它的後肢強壯有力,可以支撐體重。當它需要休息時,它能向前傾斜而用四肢著地,很容易用它蹄狀的爪子來保持身體的平衡。豪勇龍的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長拇指釘。當它在蕨類植物的枝葉中覓食的時候,肉食恐龍也許在埋伏等待。豪勇龍不是最機靈敏捷的動物,所以它的拇指釘就是最有用的武器。它能剌傷進攻者,使用這種拇指釘就像使用匕首一樣。

腱龍

腱龍是一種又大又笨的恐龍,長著一條長長的特別粗的尾巴,它是食草動物。盡管它能用具爪的腳踢打對方或把尾巴當做鞭子去打敵人,但是它還是無法和像恐爪龍這樣凶猛而動作迅速的食肉恐龍相比。由於目前隻發現到它的前肢化石,因此對於這種恐龍的各項細節仍然不是很清楚,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為腱龍應該是一種溫順的草食恐龍。它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