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龍
禽龍,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禽龍是種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9—10米,高4—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4億年前到1.2億萬年前;生存時代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棱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是禽龍的化石出土於北美洲、亞洲內蒙古以及北非。
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禽龍、斑龍以及林龍為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3個屬。禽龍與鴨嘴龍科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C,
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禽龍大量的標本,包括從2個著名河床發現的接近完整的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麵的假設,包括進食、運動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者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
禽龍是種體型龐大的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進。最著名的種為貝尼薩爾禽龍(I.bernissartensis),平均重達3.08噸,成年體的身長約10米,有些標本可能長達13米。其他種的體型並沒有那麼大;身體類似粗壯的道氏禽龍身長8米,而同時代的菲頓禽龍體格則較為輕型,身長為6米。禽龍有高大但狹窄的頭顱骨,缺乏牙齒的橡狀嘴可能由角質構成,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更大、排列更緊密。
禽龍的手臂長(貝尼薩爾禽龍的前肢大約是後肢的75%長)而粗壯,而手部相當不易彎曲,所以中間3個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圓錐尖狀,與中間3根主要的指骨垂直。在早期重建圖裏,尖狀拇指被放置在禽龍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則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確位置,但它們的真實作用仍處於爭論中。它們可能用於防禦、或者搜索食物。小指呈修長、敏捷的,可能用來操作物體。後腿強壯,但並非用來奔跑,每個腳掌有3個腳趾。骨幹與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撐、堅挺(這些棒狀骨頭經常在模型或繪畫中省略)。禽龍與較晚期的近親鴨嘴龍類,在身體結構上相差不大。
禽龍屬大型素食恐龍的統稱。化石見於歐洲、Jt非、亞洲東部廣大地區的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身長10米多,頭部離地麵4米。這種兩足行走的動物的後肢很發達,長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也較發達,具異常的前掌,朝上生長硬如尖釘的拇指與掌的其餘部分成直角。牙有鋸齒狀刃口。該屬是最早被發現和研究的恐龍。已找到許多完整個體的化石,有些成群被發現,表明它們曾成群行走。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習性,當受到威脅時,進人河或湖中避難。
發現史
吉迪恩·曼特爾、理查—歐文以及恐龍的發現。
禽龍牙齒與現代鬣蜥的牙齒圖解,來自於曼特爾在1825年對於禽龍的研究。禽龍的發現長久以來被視為傳奇故事。1822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與妻子瑪麗·安(May Ann)在拜訪一個病患者時,瑪麗·安在英格蘭薩塞克斯郡卡克費耳德村的蒂爾蓋特森林的地層中發現了禽龍的牙齒。然而,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曼特爾帶了他妻子一起探訪病患者。而且,曼特爾在1851宣稱是他自己發現了這些禽龍牙齒。但並非每個人都認為這個故事是假的。不管當初事實的真相如何,曼特爾的確是回到當地尋找更多化石,並請教當時的化石專家這些骨頭屬於哪些動物。大部分科學家,例如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與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認為這些牙齒來自於魚類或哺乳類。然而,皇家外科醫學院的一位博物學家山繆·斯塔奇伯裏(Samuel Stutchbury),認為這些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盡管體積是鬣蜥牙齒的2倍大。曼特爾直到1825年才對他的發現進行描述,並將研究結果與化石交給倫敦皇家學會。
1840年,在英格蘭梅德斯通發現的禽龍化石在確認過這些牙齒與鬣蜥牙齒的相似處後,曼特爾將它們命名為禽龍(Iguanodon);在希臘文裏,iguana意為“鬣蜥”,odontos意為“牙齒”。曼特爾基於異速成長理論,而估計這動物的身長接近12米。
曼特爾最初是想將它命名為Iguanasaurus(鬣蜥龍),但他的朋友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WilliamDaniel Conybeam)建議這個名字比較適合鬣蜥本身,而Iguanoides(似鬣蜥)或Iguanodon(鬣蜥牙齒)是更好的選擇。曼特爾當時忘記取種名,所以在1829年,弗裏德裏希·霍爾(Friedrich Holl)將禽龍命名為I.anglicum,後來修改為安格理克斯禽龍(I.angl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