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搖鳥腳類恐龍(1)(3 / 3)

貝尼沙特地區的挖掘活動在1881年停止,但當地的化石並沒完全挖出土,最近仍發現有挖掘活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地被德意誌帝國所占據,德國古生物學家奧托·耶克爾(OttoJaekel)來到比利時,準備監督貝尼沙特的重新挖掘活動。在第一個含有化石的地層即將出土時,協約國重新占領了貝尼沙特。該地區的挖掘活動因為財務問題而被阻礙了,並因為1921年的淹水而停止。

到目前為止,全球發現20世紀早期的禽龍研究,因為世界大戰與經濟大蕭條破壞歐洲而減少。在1925年,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將一個發現於威特島阿瑟菲爾德村的標本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I.atherfieldensis),這個新種引起了許多研究與分類爭論。然而在其他洲所發現的化石,使得原本隻在歐洲發現的禽龍,開始在全世界被發現;這些化石包含在非洲突尼斯與撒哈拉沙漠某處所發現的牙齒在蒙古發現的東方禽龍(I.orientals)以及在北美洲美國猶他州發現的奧廷格禽龍(I.ottingeri)與在南達科他州發現的拉科塔禽龍(I.lakotaen—sis)。

恐龍文藝複興開始於1969年對於恐爪龍的物種描述,而禽龍並非恐龍文藝複興的初期研究之一,不過並沒有被忽視太久。大衛·威顯穆沛(David B.Weishampel)對於鳥腳下目恐龍進食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禽龍進食方式的更多資訊,而大衛·諾曼(David B.Norman)針對禽龍屬的多層麵研究,使得禽龍成為最廣受了解的恐龍之一。此外,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布裏隆鎮一個村中發現的眾多禽龍骨骸,則提供禽龍是群居動物的證據。這群禽龍包含至少15個個體,身長在2—8米,它們可能是被洪水淹死的;而其中某些個體屬於相近的曼特爾龍(當時被認為是禽龍的一種)。

禽龍的化石也用在搜尋恐龍DNA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中。格雷厄姆·恩布裏(GrahamEmbmy)等人對於禽龍的研究是搜尋殘餘的蛋白質。這個研究在禽龍的一個肋骨中發現了可辨認的典型骨頭蛋白質,例女n磷蛋白質與蛋白多糖。

進食方式與食性

19世紀的禽龍繪畫,圖中的禽龍以樹蕨為食。禽龍最先被注意到的特征之一,是它們具有草食性爬行動物的牙齒,但科學家對於它們如何進食,則沒有共識。如同曼特爾所注意到的,禽龍並不像任何現存的爬行動物,它們的下顎聯合處缺乏牙齒,形狀為勺狀,他發現禽龍的牙齒最類似二趾樹懶與已滅絕的地懶磨齒獸。曼特爾提出禽龍擁有可抓握的舌頭,可用來勾取食物,女卩同長頸鹿。更完整的化石則否定了曼特爾的說法,例如,用來支撐舌頭的舌骨很大,顯示它們的舌頭肌肉發達,可推動嘴部的食物,而不能抓取食物。多洛借由一個斷裂的下顛指出禽龍的舌頭並非與長頸鹿的相類似。

禽龍的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較大。鴨嘴龍科擁有多排不斷替換的牙齒,而禽龍在同一時間隻有一副準備替換用的牙齒。上顎骨左右兩側最多各有29顆牙齒,前上顎骨則沒有牙齒,齒骨左右兩側則各有25顆牙齒.上下顎牙齒數量不一致的原因,是因為下顎的牙齒較寬。因為這些牙齒位於顎部外側,以及其他的生理特征,禽龍被認為具有某種頰囊,可能由肌肉所構成,可以將食物置於兩頰咀嚼,如同大部分其他鳥臀目恐龍。

當禽龍的嘴部閉合時,上下顎的頰齒表麵會互相磨合,可磨碎中間的食物,形成類似哺乳類的咀嚼動作。因為禽龍的牙齒是不斷替換的,所以它們能夠終生以堅硬的植物為食。另外,禽龍上下顎的前端缺乏牙齒,形成鈍狀的邊緣,可能覆蓋著角質,可以咬斷樹枝。禽龍的小指纖細而靈活,可協助勾取食物。

目前仍不清楚禽龍平常以何種植物為食。較大的可能以離地麵4.5米以內的樹葉為食,例如貝尼薩爾禽龍。大衛·諾曼認為禽龍可能以木賊、蘇鐵以及針葉樹為食,一般認為,白堊紀開花植物的出現與禽龍類有關,導因於這些恐龍以低高度植被為食。根據假設,由於禽龍類以裸子植物為食,使得類似草的早期被子植物有空間成長,但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無論禽龍以何種植物為食,根據它們的體型與繁盛,它們應該占據著體型中到大型草食性動物的生態位。禽龍在英格蘭與以下恐龍共同生存:小型掠食者極鱷龍、大型掠食者始暴龍、重爪龍、新獵龍、型草食性恐龍棱齒龍與荒漠龍、禽龍科的曼特爾龍、甲龍類的多刺甲龍以及蜥腳下目的畸形龍。

姿態與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