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搖鳥腳類恐龍(1)(2 / 3)

1834年,肯特郡梅德斯通發現了一個更好的標本。曼特爾馬上便取得了該標本,他從牙齒辨認出它屬於禽龍。他犯了一個著名的錯誤,將一個角狀物置於鼻部之上。後來所發現的保存狀態更好的標本,透露出該角狀物應該為拇指上的尖爪。梅德斯通所發現的標本,現在與岩石一起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展示。1949年,梅德斯通當地為了紀念這個發現,將一隻禽龍放在當地的紋章上。這個標本被認為與在1832年由克裏斯蒂安·埃裏希·赫爾曼·馮·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所命名的曼氏禽龍(I.mantelli)有關聯,汪邁爾命名曼氏禽龍來取代安格理克斯禽龍;但事實上,發現安格理克斯禽龍化石的岩層,與曼氏禽龍所處岩層並不相同。

同時,曼特爾與理查德·歐文(RihadOwen)之間產生了緊張關係,歐文是個著名科學家,有許多更好的發現,並且在英國混亂的改革時代中跟政治界與科學界有良好的社會關係。歐文是個堅定的創造論者,他反對當時引起爭論的早期演化理論,並將恐龍作為反擊的武器。在一項對於恐龍的研究中,歐文將恐龍的長度估計為超過61米,這使得恐龍並非隻是巨型蜥蜴,並推演出它們是先進、類似哺乳類的動物;根據那個時代的理解,這些特征是上帝所賦予的,而非從蜥蜴轉變為類似哺乳類的動物。

在曼特爾死前不久的1852年,他了解到禽龍並非重型、類似厚皮動物的動物,也就是說禽龍的外形並不如同歐文所認為的;但曼特爾的去世讓他無法參加水晶宮恐龍雕塑的創造,所以歐文版本的恐龍成為大眾所熟知的版本長達數十年。本傑明·沃特豪斯·霍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有接近24個不同史前動物的重建雕塑’這些混凝土雕塑由鋼與磚瓦做成骨架;其中有2個禽龍雕塑’一個呈四肢站立姿勢,另一個以腹部躺著。在四肢站立姿勢的禽龍完成之前,霍金斯曾邀請20個客人在骨架中舉辦宴會。

最大型的禽龍化石是在1878年發現於比利時貝尼沙特的煤礦坑,距地表322米。在煤礦的管理者阿方斯·布裏亞爾(Alphonse Brian)促進之下,路易·多洛(Louis Dollo)與路易·德波夫(Louis de Pauw)監視這些骨骸的出土,並重建它們。當地至少有38個禽龍個體被挖掘出土,其中大部分為成年個體。從1882年開始,這群化石中的大部分被公開展覽到現在;其中11個是以站立姿勢展出,而另外20個是以它們被挖掘出土時的形態展出。這些禽龍化石是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重要展覽品。其中一個的複製品在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展出。這32個化石中,大部分被歸類於新種貝尼薩爾禽龍(I.bernissartensis),比英國所發現的禽龍還要大型、粗壯;但其中一個化石,被歸類於不明確、纖細的曼氏禽龍(I.mantelli)。這些禽龍化石是已知的第一群完整恐龍化石之一。除了這些禽龍之外,另外還發現了植物、魚類以及其他爬行動物的化石,包含鱷類的伯尼斯鱷。

架設中的貝尼沙特禽龍骨骸,化石保存技術才剛起步。而且,骨頭中的黃鐵礦會變化成硫酸鐵,破壞這些化石,使它們破碎、粉碎。

當在地表下時,化石保存於濕氣中,可避免變化發生;但一旦接觸到幹燥的空氣時,化學轉化便開始發生。

那些在布魯塞爾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麵對這個問題時,可能使用結合酒精、砒霜以及蟲膠的物質來處理。這個綜合物質將同時滲透人化石(酒精),消滅所有生物媒介(砒霜),並使化石堅固(蟲膠)。這些綜合物質擁有意外的功效,可將濕氣保存在化石中,並延長破壞年限。現代的處理方式已不采用監視化石儲藏室的濕度,而是用聚乙二醇包覆化石,並在真空幫浦中加熱,而濕氣將立即地被移除,同時細、空間被聚乙二醇填滿,可密封並補強化石。

多洛利用這些貝尼沙特標本證明歐文將禽龍形容為厚皮動物,是不正確的。他將這些骨骸以鴯鶓與沙袋鼠的二足姿勢架設起來,並將原本放在鼻部的尖剌,重新置於拇指上。然而,多洛並非完全正確,但他當時是麵對第一群完整恐龍化石的人,具有資訊與經驗上的劣勢。多洛的最大問題是他將禽龍尾巴彎曲。禽龍的尾巴因為硬化肌腱的原因,實際上將近筆直,如同這些化石剛出土的狀態。如果禽龍的尾巴以類似沙袋鼠或袋鼠的姿勢彎曲,它們的尾巴將會斷裂。如果禽龍的背部與尾巴是筆直狀態,當禽龍行走時,它們的身體將會與地麵平行,而手臂則處於隨時支撐身體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