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龍
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食植物的板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
板龍是生存於2億年前的古老恐龍,分類上屬於古蜥腳亞目(即原蜥腳類),科學家認為它們是蜥腳亞目的雷龍、腕龍、梁龍等恐龍的祖先,外形與雷龍近似,但體格較小,而且前肢矮小,也許有時候可以用後肢站立。從外表看,它像是介於用二足與四足步行的雜食性恐龍,屬於初期的草食恐龍,好像也吃肉,但有關這點尚無確切的資料作為證據。
板龍全長約7米,站立時頭部高約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龍。頭細小,口中有齒,頸長尾長,軀體粗大。後肢粗長。前肢短,有5個指頭,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動,用利爪趕走敵人,也能抓摘食物。
在板龍出現以前,最大的食草類動物的身材也就像1頭豬那樣大。而板龍要大得多,它的尺寸有1輛公共汽車那樣長。有時候,它用四肢爬行並尋覓地上的植物,但當需要時,它可以靠2隻強壯的後腿直立起來,尋找其他可覓食的地方。板龍與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種恐龍都不同,它可以夠到最高的樹木的樹梢。板龍的牙齒和上下領的結構都不大適合於咀嚼。因此,板龍大概是通過吞下各種石頭,讓它們儲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機5卩樣滾動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狀。板龍很容易地向後彎曲它的指爪。平時,按在地上像腳趾,但如果它想抓住什麼東西的話,它就會彎曲自己的5隻指爪,向前緊緊地攥成一個拳頭。板龍直立行走是不容易的。它靈活的脖子使它過於頭重腳輕,不可能總是以兩腳著地的姿態行走。而四肢朝地的爬行方式對板龍來說,才更為舒服自然。
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喜歡群體活動,一起在樹叢中尋找食物。
身體碩大的板龍,由於體溫升高時散熱不易,常在旱季缺乏食物時,作集體往海邊遷徙的行動,而也因須橫越沙漠、忍受酷暑和口渴,所以萬一在中途迷路,常會發生集體滅亡的慘事。
鯨龍
鯨龍是發現得最早的恐龍之一,生存在侏羅紀中晚期。
1841年,人們以零星發現的牙齒和骨頭命名。1870年,一具不完整的骨骼在英國牛津附近被發現。1979年在摩洛哥發現的1根鯨龍的股骨竟有2米長,相當於一個高個子男人的高度。鯨龍在某些方麵還很原始:它的背骨是空心的。而後來的蜥腳類恐龍的背骨有了空腔一用來減輕重量。
外形
鯨龍龐大的身軀靠柱狀的四肢支撐著,其前後肢長短差不多,大腿骨約有2米長,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狀態。鯨龍的牙齒可能像耙子一樣,可以扯下植物的葉子。生物學家目前還未發現完整的鯨龍頭骨化石。根據其牙齒化石推測,鯨龍的頭部較。
脊骨
鯨龍的脊骨幾乎是實心的,與後期的腕龍等蜥蜴類恐龍相比顯得結實厚重。
腳類恐龍
而且鯨龍的脊骨在中樞椎體中還存在一些沒有用處的部分,其神經脊和椎關節也不如腕龍的目卩樣長和強健。但是其脊骨上有許多海綿狀的孔洞,有點類似現代的鯨魚。
生活形態
鯨龍生活在中生代海濱低地。當時這片海域主要分布在現代的英國。鯨龍的頸部並不靈活,可以在3米的弧線範圍內左右搖擺。所以,鯨龍隻可以低頭喝水或是啃食厥類葉片和小型的多葉樹木。
梁龍
梁龍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比雷龍、腕龍都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身體很短,因此體重並不重。梁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且韌,因此梁龍的脖子並不能像蛇頸龍一般自由彎曲。腕龍、雷龍、梁龍的鼻孔都是長在頭頂上的。捕食脖子最長的恐龍是馬門溪龍,尾巴最長的恐龍一定就是梁龍了。梁龍全長27米,是恐龍世界中的體長冠軍。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痩小,隻有十幾噸重,體重遠不如馬門溪龍。它的牙齒隻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隻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長尾巴可以幫助它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所到之處的其他小動物。可以想象得出,梁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梁龍是個巨大的恐龍,它脖子長7.8米,尾巴13.5米。盡管梁龍體型巨大,腦袋卻是纖細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