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搖獸腳類恐龍(7)(1 / 2)

異特龍的頭顱骨是由個別的骨頭組成,而骨頭之間有可活動的關節。例如下顛的前半部與後半部可往外彎曲,增加骨頭間的空隙,因此可以吞下較大的食物。

殼骨之可能有類的。

骨骸

異特龍的骨骼重建,位於聖地亞哥自然曆史博物館。

異特龍擁有9節頸椎、14節背椎、5節支撐臀部的薦椎。尾椎的數量不明,可能隨著個體大小而不同;詹姆斯·麥迪遜估計異特龍有接近50節尾椎,而葛瑞格利·保羅認為這個數量過多,提出應該不超過45節。頸椎與前段背椎有中空區域,這種空間也可見於現代鳥類,被認為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係統,使用於呼吸作用上。異特龍的肋骨寬廣,形成桶狀胸腔,與較原始的獸腳類(例如角鼻龍)不同。異特龍也具有腹肋,但不常被發現,可能有稍微的骨化。在一個已公布標本中,這些腹肋被發現生前曾受過傷。有一個叉骨被保存下來,但直到1996年才被確認出來;在一些案例中,叉骨與腹肋則被混淆。

主要的臀部骨頭腸骨巨大,

恥骨有個明顯的尾端,可能作肌附,以及身體躺在地麵時的支撐物。

在1976年,麥迪遜發現克利夫蘭勞埃德恐龍采石場所發現的異特龍化石,有接近一半個體的2個恥骨上端,並未互相固定。由於這個特征與體型無關,因此麥迪遜認為這是種兩性異形,雌性個體的恥骨上端沒有互相固定著,可使產卵時更為順利。然而,這個理論並未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指爪

與後肢相比,異特龍的前肢相當短,約是後肢長度的35%。每個手部具有3根手指,以及大型、大幅彎曲的指爪。異特龍的前肢強壯,與其他的獸腳類恐龍相比,它們的前肢適合抓握一定距離內的獵物,或是將獵物拉近。前臂稍短於上臂,肱骨與尺骨的比例為1:1.2。手腕具有類似半新月形的腕骨,手盜龍類的腕骨更為接近半新月形。異特龍的3根手指中,內側第一根手指是最長的。指爪的狀態顯示手指可能是用來鉤住東西。

與暴龍科相比,異特龍的腿部較短,不像暴龍科適合奔跑,而且趾爪較原始,類似早期獸腳類恐龍的蹄狀趾爪。每個腳部具有3個巨大趾爪,可以承受它們的巨大重量.第四祉萎縮成為上爪,麥迪遜認為幼年個體的上爪具有挖握功能。異特龍被認為具有殘餘的第五蹠骨,可能作為跟腱與腳部的夾層使用。

智商

通過研究遺骸,我們了解到,許多恐龍身體龐大,但不意味著它們很聰明。馬門溪龍活著的時候約有四五十噸重,而腦子重量隻有500克左右。又如劍龍,它的身軀有大象那麼大,而腦子卻小得如約100克的核桃。異特龍也長著龐大的身體,但據推測,它的大腦可能與一隻貓的大腦大小差不多,所以它使人覺得它是四肢發達,但是頭腦不可能很聰明的動物。

發現和命名

早在1869年,科羅拉多州格蘭比郡附近的中央公園當地居民將一個恐龍化石誤認為是一個“馬蹄化石”,並交給了費迪南德·範迪威爾·海登(Ferdinand Vandiveer Hayden);該地可能屬於莫裏遜組。海登將這標本交給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萊迪發現這個“馬蹄化石”其實是半節尾椎骨。約瑟夫·萊迪起初暫時將它歸類為歐洲雜肋龍的一個種(Poicilopleumdon valens),後來將它建立為一個新的屬,腔軀龍(Antmdemus)。

異特龍的原型標本(編號YPM1930)被發現於科羅拉多州卡農城北方的花園公園,由一小群破碎骨頭所構成,包含3節脊椎、1個肋骨碎片1顆牙齒、1個祉骨以及右肱骨主幹部分;而右肱骨最常被後來的研究提及。1877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根據這些化石,把這種生物定名為異特龍,並把其模式種正式命名為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種名fragilis來自拉丁語,意即“脆弱的”,是指它們的脊椎骨很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