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搖獸腳類恐龍(6)(1 / 3)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分別很小。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

斑龍

斑龍(屬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龍、巨齒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蜥蜴”,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斑龍是侏羅紀晚期一種體型龐大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其遺骸非常破碎,裏麵可能還混雜其他獸腳類骨骼的破片。

發現

古代中國人雖然早在晉朝就發現了恐龍,但是卻以為它們是傳說中的龍的骨頭;普洛特先生雖然早在1677年就發現並描述了巨齒龍,但是卻誤認為它們是巨人的遺骸;曼特爾夫婦雖然在1822年就發現了禽龍化石,可是卻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發表出來。

而就在禽龍被鑒定的期間,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卻在1824年率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恐龍的科學報告,報道了一塊在采石場采集到的恐龍下頜骨化石—斑龍。巴克蘭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爬行動物,而“斑龍”之名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場的大蜥蜴”。

斑龍是第一種被敘述的恐龍。1676年,人們在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處石灰岩采石場,發現了部分斑龍骨頭。這些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 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7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一書上對這些骨頭進行了敘述。他正確地將這些骨頭描述為一隻大型動物的股骨最下端,波爾蒂認為這些骨頭過大,所以並不屬於任何已知物種;他認為這骨頭來自某種巨大動物的大腿。這些骨頭之後就遺失了,但已留下足夠的敘述,得以確認它們屬於斑龍的股骨。

這個Cornwell骨頭由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在1763年再度敘述。他將這些骨頭命名為Scrotumhumanum,因為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在當時,這名稱被認為並不適合用在仍有爭論的動物上,而且並未在後來的科學文獻中使用。Scrotumhumanum是在雙名法開始采用後公布的,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理論上應該比斑龍(Megalosaurus)還具有優先權,但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宣稱,如果一個分類名詞在公布後遭到廢棄達到50年,這名詞將不再擁有優先權。所以,Scrotum humanum成為一個遺失名(Nomen oblitum)。

從1815年開始,在Stonefield的采石場發現了許多斑龍化石。牛津大學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蘭(WilliamBuckland)取得了這些化石,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院長。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骨頭屬於何種動物.但在1818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後,法國比較解剖學專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拜訪了牛津大學的布克蘭,他發現這些骨頭屬於一種巨大、類似蜥蜴的動物。在1824年,布克蘭在“Transactions ofthe GeologicalSociety”一書公布了關於這些化石白勺敘述。但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敘了這些骨頭。

斑龍的右下顛繪畫,取自於威廉·布克蘭1824年的書籍“Notice on the Megalosaurus orGreatFossil Lizard of Stonesfield”。在1824年以前,布克蘭僅擁有斑龍的部分下顎與牙齒、一些脊椎骨、骨盆與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後肢,這些化石可能來自不同的個體。布克蘭認為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與Sauia有關的巨大動物,他建立一個新屬斑龍(Megalosaurus),並估計這動物的身長為12米。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將斑龍命名了完整的學名Megalosaurus conybeari,但這名稱並不被後來的學者所使用,現在則被認為是個遺失名。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斑龍列於他的英國東南部地理測量當中,並將這個動物歸類於巴氏斑龍(Megalosaurus bucklandii),也是目前所使用的學名。直到1842年,理查·歐文才建立恐龍這個分類項目。

1997年,英國牛津市東JC20千米處的阿德利石灰岩采石場發現了一個著名的足跡化石。這些化石被認為屬於斑龍,而其中某些屬於鯨龍。這些足跡化石部分被複製下來,並送到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展示。

自從首次被發現之後,到目前已挖掘出許多斑龍化石,但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骸。所以,斑龍的外表細節仍未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