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馬什與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之間有過激烈的競爭。兩人曾根據許多零散、相似的化石建立了數個屬,但之後被證明屬於異特龍,使得異特龍的發現與早期研究非常複雜。兩人所建立的名稱包含馬什命名的Creosaurus(意為“肌肉蜴”)、Labrosaurus(意為“貪吃的蜴”)以及科普命名的Epanterias(意為“拱起的”)。
在競爭的過程中,科普與馬什並沒有持續地進行他們與他們下屬的挖掘工作。舉例而言,班傑明·福蘭克林·馬奇(Benjamin Franklin Mudge)在科羅拉多州花園公園發現異特龍的原型標本後,馬什便轉向懷俄明州進行新的挖掘工作;而在1883年,M.P.Felch重新開始花園公園的挖掘工作後,卻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異特龍化石,以及數個部分骨骸。另外,科普的一個挖掘工人H.F.Hubbell,在1879年於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發現了一個異特龍標本(編號AMNH5753),但他沒有提到化石的完整程度,所以科普從未看過這個化石。在1903年,科普死後數年,這個標本被發現是當時最完整的獸腳類恐龍之一,並在1908年開始展覽。在一個由查爾斯·耐特(Charles R.Knight)所繪製的圖畫中,編號AMNH5753的異特龍跨越在一隻迷惑龍身上,吞食著迷惑龍的屍體。雖然這是第一次將獸腳類恐龍描繪成站立姿態,但當時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
異特龍名稱的重複使得研究變得複雜, 科的而化。
在當時便有一些科學家,例如塞繆爾·
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提出有太多相關名稱被重複建立。在1901年,威利斯頓便指出馬什自己也無法分辨出異特龍與Cmo—saurus的差異。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W.Gilmore)在1920年嚐試將這些複雜的名稱整理歸類。吉爾摩爾認為萊迪用來命名腔軀龍的尾椎,其實跟異特龍的尾椎一樣;因為腔軀龍較早命名,所以取代異特龍。在接下來的50年,腔軀龍取代異特龍,成為正式的名稱。腔軀龍目前為非正式的用法,隻用來區分吉爾摩爾與麥迪遜兩人重建的不同形態頭顱骨。
早在1927年開始,猶他州艾麥裏縣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恐龍采石場便有了零散的發現,威廉·斯托克斯(WilliamJ.Stokes)在1945年於《科學》雜誌描述了這個采石場,但直到1960年代,才開始了大型的挖掘計劃。在1960年到1965年期間,在接近40個機構的合力挖掘之下,該采石場出土了數千塊骨頭。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之所以著名,原因包含大部分骨頭都屬於脆弱異特龍,例如在2006年,73個出土的恐龍個體中,至少有46個屬於脆弱異特龍;這些化石不呈天然狀態,而且互相混合;將近有10多個科學研究討論了該地點的化石埋葬狀況,形成不同、互相矛盾的解釋。對於該地的成因,包含大群動物深陷在泥濘之中幹旱導致大群動物困在水窪之中。無論正確的成因為何,當地發現的大量異特龍化石使得科學家可以詳細地研究它們,使得異特龍成為了解最多的獸腳類恐龍之一。該地所出土的異特龍化石幾乎包含各種年齡與大4、,身長在1—12米。
生長模式
異特龍的大量化石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年齡層,這使得科學家們可以研究異特龍的生長模式與年齡上限。在科羅拉多州發現的一堆壓碎的蛋化石,可能屬於異特龍,這是目前所發現最年幼的異特龍化石。根據四肢骨頭的組織學分析,異特龍的年齡上限為22歲到28歲,相當於其他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暴龍)。異特龍的最高生長率大約發生在15歲時,一年可以增加148千克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