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搖獸腳類恐龍(6)(3 / 3)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裏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者,並位於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友卩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常被認為采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它們可能采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顎來撞擊。

第一個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發現的。異特龍具有複雜的分類曆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但現在被分類於個別的屬。最著名的種是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fragilis)。

異特龍在20世紀中長期被命名為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的莫裏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異特龍的化石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目。

1877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最初為異特龍命名時,他認為這種恐龍的脊椎構造獨特,和當時已知的其他恐龍有異,所以取名為異特龍(Allosaurus),alios/aX&o在古希臘文裏意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saurus/orao意為“蜥蜴”因此異特龍意為“奇特的蜥蜴。”

但是,在翻譯異特龍的譯名時出了一些誤會,有人認為該詞源是拉丁文中“跳躍”的意思(出處不明),所以誤把它譯為躍龍。但異特龍的學名應譯為“奇特的蜥蜴”,與“躍的蜥蜴”沒有關係,所以還是應該稱之為異特龍。

異特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由大到小分另U是:Epanterias、AMNH680、脆弱異特龍、大艾爾。

獸腳類恐龍

異特龍是種典型的大型獸腳類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粗壯的頸部長尾巴以及縮短的前肢。脆弱異特龍是最著名的種,平均身長為8.5米,而最大型的異特龍標本(編號AM腿680)的身長估計為9.7米,體重為2.3噸。在1976年,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sen)的異特龍專題論文中,他提出異特龍的身長最大值為12—13米。如同其他的恐龍,異特龍的體重估計值也有爭議,自從1980年以來,成年異特龍的體重估計值,已有1500千克、1000—4000千克以及1010千克等不同的數據。在近年,莫裏遜組專家約翰·福斯特(John Foster)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異特龍的體重為1000千克,但根據他所測量、參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計值應約700千克。

目前有數個巨型標本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事實上可能屬於其他恐龍。異特龍的近親食蜥王龍(編號OM腿1708)身長可能有10.9米,曾被歸類於異特龍的一種,巨異特龍(A.maximuS),最近的研究多認為它們是個別的屬。另一個可能屬於異特龍的標本(編號AM麗5768),曾長期被歸類於Epanterias,身長為12.1米。近年在新墨西哥州莫裏遜組的彼得森采石場,發現一個大型的異特龍科部分骨骼,可能是食蜥王龍的第二個標本。

頭部

在獸腳亞目之中,異特龍的頭顱骨、牙齒與身體的比例適中。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Paul)依據一個長度為84.5厘米的異特龍頭煩骨,估計該個體的身長為7.9米。每塊前上顎骨各有5顆牙齒,牙齒的橫剖麵呈D形,而每塊上顎骨有14—17顆牙齒;異特龍的牙齒數量與骨頭大小並不呈正比。而每塊齒骨約有14—17顆牙齒,平均數量為16顆。越往嘴部深處,牙齒就越短、狹窄、彎曲。異特龍的牙齒都為鋸齒狀。這些牙齒很容易脫落,所以它們會不斷地生長、替代,

並成為常發現的化石。

異特龍的眼睛上方擁有一對角冠,由延伸的淚骨所構成。角冠的形狀與大小隨著個體而不同。鼻骨的上方也有一對低矮的棱脊,並沿著鼻骨,連接到眼睛上的角冠。這些角冠可能覆蓋著角質,並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替眼睛遮蔽陽光、視覺展示物以及物種內的打鬥行為(問題是它們非常脆弱)。頭顱骨後上方也有一個棱脊,可供肌肉附著,這特征也可見於暴龍科動物。

淚骨內側有凹處,可能內藏腺體,例如鹽腺。上顎骨內側有凹陷處,發展的比基礎獸腳類恐龍的鼻竇還好,例如角鼻龍與馬什龍;這些凹陷處可能與嗅覺器官有關,例如犁鼻器。異特龍腦殼頂部較薄,可能為促進腦部的體溫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