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重建
1852年,本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宮委托,為了恐龍展覽而建立一個斑龍模型,這個模型現在仍在水晶宮。早期古生物學家因為從未看過這些生物,因此將它們以傳說生物中的龍作為重建參考對象,使它們擁有巨大頭部,以四足行走。直到19世紀中期,在北美洲發現了其他獸腳亞目恐龍,才更準確地描繪出它們的外表。那個時期的恐龍分類較不嚴謹,因此在歐洲發現的所有獸腳類恐龍都被分類於斑龍。這些物種後來都被重新分類,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學文獻上,造成許多混淆。
斑龍的大部分重建圖,都是在脊椎發現前建立的,這也造成許多混淆。德國杜賓根大學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繪斑龍時,改而采用比克爾斯棘龍的骨幹;比克爾斯棘龍是種神秘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背部有高的神經棘,曾被分類於棘龍科。因此,許多較晚的繪畫都根據休尼的版本,將斑龍畫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狀物,類似棘龍的模樣。
現代重建
事實上,斑龍的確擁有相當大的頭部,而牙齒明顯屬於肉食性動物。斑龍身長約為9米,它們的長尾巴可平衡身體與頭部,因此它們現在被重建為二足恐龍,如同其他的獸腳亞目恐龍。斑龍的頸椎顯示它們有非常靈活的頸部。斑龍的體重約為1噸,它們的後肢大且充滿肌肉,以支撐它們的重量。如同所有的獸腳亞目恐龍,斑龍的腳掌有3個往前的腳祉,以及1個往後的腳趾。雖然斑龍的體型沒有與較後期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一樣大,例友n暴龍,它們的前肢Zj、,可能擁有3或4個手指。
斑龍生存於侏羅紀的歐洲,約1.8億年前到1.69億年前。斑龍可能以劍龍類與蜥腳類恐龍為食。過去曾有敘述認為斑龍在森林中獵食禽龍(禽龍是另一種早期命名的恐龍),但因為禽龍的化石發現於早白堊紀地層,而斑龍生存於中侏羅紀,所以斑龍不可能以禽龍為食。非洲沒有發現任何斑龍化石,與某些過時的恐龍書籍記載的狀況相反。
雖然斑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尋食物.但這無損於斑龍獵食者的形象,暴龍可能也是搜尋食物者。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
在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斑龍骨骸。
恐爪龍
恐爪龍體型輕巧、奔跑快速的獸腳類肉食恐龍。身長3米,具有刀劍般銳利的牙齒和緊握的腳掌。它的尾巴和棍棒一樣堅硬,用來保持平衡。每隻腳的第二個祉頭上都有巨大的鐮刀狀利爪。就像猶他盜龍一樣,它是屬於低層白堊紀時期的奔龍。
1964年,在美國的蒙大拿州Grant E.Meyer和JohnH.Ostrum第一次發現了恐爪龍化石。恐爪龍的大頭上長著非常鋒利的牙和堅固的下巴。它用兩腳站立,前臂比較短。每隻手上有3個帶著尖長爪子的手指,每隻腳有4個腳趾,其中一個腳趾上長著約12厘米的利爪。它有個長尾巴。它的眼睛非常大,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恐爪龍非常聰明!它們成群打獵,跑起來非常迅速。恐爪龍是肉食動物。它吃任何它可以捕殺並撕裂的動物。
恐爪龍還有一套獨特的捕殺本領: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舉起鐮刀般的爪子,加上前肢利爪的配合,很容易將獵物開膛破肚,一下子置於死地。是最不尋常的掠食者。對其他恐龍而言,它的前指也異常的長,但對恐爪龍而言其長度剛好能夠抓住獵物然後用有勾爪的腳去踢獵物的肚子,撕開皮膚,給獵物開膛破肚。
本次發現的這種恐龍,可謂是考古界的一次洗腦,它一改以往人們印象中恐龍那種笨重、臃腫、遲鈍的惡心形象,恐爪龍毫無疑問是專為速度和屠殺而創造的恐怖生物,它的尾部有獨特的骨棒加固,明顯是為了在急速獵殺中保持身體平衡而進化出來的。恐爪龍也和其他馳龍科成員一樣長羽毛,智商很高。
異特龍
異特龍(屬名:Alloaurus)又稱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米,最長可達12,13米。它門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它們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的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上下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顎也可以前後滑動。顎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3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厘米。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他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