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根據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Holtz Jr)在1998年的研究,在中生代或第四紀的化石記錄中,暴龍科與其近親是所有體重介於5—7噸的動物裏,腔骨與股骨比例,以及妬骨與股骨比例最大的一種。以一個成年暴龍而言,它們的後肢似乎有點龐大。但是,若與其他類似大小動物的後肢相比,例女大象三角龍、埃德蒙頓龍,暴龍的後肢則較為修長,並具有較長的脛骨與蹠骨。與其他大型獸腳類恐龍相比,暴龍科的後肢較為修長。小型的暴龍科恐龍則更為修長;根據霍爾特的說法,最小的暴龍科恐龍獨龍,與最大型的似鳥龍科似雞龍,具有相同的 。
此外,暴龍科擁有類似似鳥龍科的腳部。與其他大型獸腳類恐龍的腳部相比,暴龍科的腳部較小、較修長。暴龍科與其近親的蹠骨間的連接較穩固,能夠比早期獸腳類恐龍,將更多的移動能量從腳掌傳遞到、腿在趾行動物身上,蹠骨負擔部分小腿的功能。當暴龍移動時,它們的腿部與腳部可以做出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霍爾特因此提出,相較於其他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異特龍超科、斑龍超科、新角鼻龍類,暴龍更適合於高速奔跑。但這並不意味暴龍能以一般想象中的高速度奔跑,而是以高於獵物的速度奔跑。
1998年,佩爾·克裏斯坦森(Per Christiansen)提出暴龍的腿部骨頭隻比大象的腿部稍微強壯,這限製了它們的最高移動速度,而且無法奔跑。克裏斯坦森更提出恐龍的移動極速約為每秒11米(時速40千米),約是人類短跑選手的速度。但他也指出,這個估計值是根據許多可疑的假設算出來的。
1995年,任職於印地安納州普渡大學韋恩堡分校的古生物學家詹姆斯·法洛(James Farlow)與其同事,提出暴龍的體重一般估計為6到8噸,如果它們跌倒,身體將受到致命的衝擊。它們的身體將以約60米/秒的加速度撞擊地麵,這可能導致它的死亡。此外,暴龍的、型前肢無法在跌倒時支撐身體。雖然長頸鹿能夠以時速50千米的速度奔跑,但是在這個速度之下,腳部可能會斷裂,即使是在動物園這種安全的地方跌倒,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如果必要時,暴龍仍能夠奔跑,但將會有風險。
最近的暴龍移動方式研究,都估計暴龍的速度在每小時17千米(行走或慢速)到每、時40千米(中等奔跑速度)之間。例如,一個刊登於《自然》的2002年份研究,利用數學模型推算暴龍以高速奔跑時,所需要的腿部肌肉;該研究並以短吻鱷與雞作為對照組。他們發現暴龍若以時速40千米的速度奔跑,它們需要非常巨大的腿部肌肉,將占身體的40%到86%的體積。即使以中等高速奔跑,仍然需要大型的腿部肌肉。如果暴龍的腿部肌肉較小,它們可能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行走或慢跑。但由於無法得知暴龍的腿部肌肉多大,所以無法證實這個研究的結果。
2007年8月,一個使用電腦推算的研究,直接利用化石的資料,推算出暴龍的最高速度為每秒8米(每時30千米)。略高於一個職業足球員的速度。而一個短跑選手可以以每秒12米的速度奔跑。而此研究也發現,體重3千克的美頜龍能夠以每秒17.8米(約時速70千米)的速度移動,其化石可能是個幼年體。
支持行走假說的科學家,估計暴龍行走的最高時速約每4、時17千米,但這個數值仍比與暴龍同時代的獵物還快,例如鴨嘴龍類與角龍類。此外,有些支持暴龍為掠食者的科學家們則認為暴龍類的奔跑速度並不重要,因為它們的速度即使較慢,但仍比它們的獵物還適合奔跑,或者它們是采取伏擊的方式來攻擊速度較快的。
艾伯塔龍
艾伯塔龍(學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爾伯脫龍、阿爾伯它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
模式種的肉食艾伯塔龍(A.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已知的有1—2種。艾伯塔龍是雙足的捕獵恐龍,有著很大的頭,有很多大牙齒的顛骨及2隻手指的細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艾伯塔龍比其著名的親屬暴龍更細小,重量與現今的黑犀差不多。超過20隻艾伯塔龍的化石已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在同一位點曾發現10隻艾伯塔龍,可見它們有著群體活動,並且能容許發育生物學的研究。
基本介紹
艾伯塔龍身長約9米,身高4.5米,體重4噸,蜥臀目獸腳亞目巨大的食肉恐龍的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晚白堊紀地層,因出土於加拿大的艾伯塔而得名。它是一種早期霸王龍類。比我們熟悉的霸王龍要早800萬年就橫行於天下,由於它身材比較4、,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龍類裏跑得最快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