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搖獸腳類恐龍(5)(3 / 3)

由於缺乏其他草食性恐龍遺骸及所有個體的相同保存狀況,菲力·柯爾認為這個位址並非一個像加利福尼亞州拉布雷亞瀝青坑的捕獵者陷阱。而所有動物都在同一時間死亡,估計它們是群體活動的。其他的學者對此存有懷疑,認為它們是因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在一起的。

草食性恐龍,如角龍下目及鴨嘴龍科都有很多證據證實是群體活動的。然而很少發現有如此多的捕獵恐龍在同一地方。但是細小的獸腳亞目,腔骨龍及恐爪龍都是一群被發現的,較大的異特龍及馬普龍也都如此。有一些證據亦指其他暴龍科是群體活動,女n在芝力卩哥菲爾德自然曆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暴龍“蘇”在被發現時旁邊有一些碎片遺骸。在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最4、有3個未命名的懼龍標本。縱然有些位址可能是臨時的或不自然的群體聚集,但這些發現都為艾伯塔龍的群體活動行為提供了證據。

柯爾亦猜測艾伯塔龍的群獵習性。細小艾伯塔龍的腳與似鳥龍的比較,估計它們是跑得最快的恐龍。年輕的艾伯塔龍可能比它們的獵物跑得更快,他猜測年輕的恐龍驅趕獵物至成年的恐龍。但是由於化石記錄所提供的資料有限,這個假說能難去證實。

特暴龍

67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在中國山東的某個地方,一大群由譚氏龍(Ta—nius)、諸城龍(Zhuchengosaurus)、計氏龍(Gilmomosaurus)、山東龍(Shantun—gosaurus)和青島龍(Tsintaosaurus)等各種各樣鴨嘴龍組成的龍群正在悠閑地吃著它們美食一裸子植物,然而,它們卻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被東亞最可怕的獵手盯上了一目卩是一頭體長接近10米,體重超過5噸卻依然身手敏捷的獵手。獵手已經觀察這群鴨嘴龍幾天了,現在時機終於出現了,於是這個可怕的獵手咆哮著衝了出去。一陣喧鬧過後,一頭母山東龍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被拖進樹叢咬死了,而可憐的母親此時卻隻能悲傷地哀號,因為它知道自己是打不過這個體重不到自己一半的獵手的,即便是龍群在未來很久也都會沉浸在這個獵手帶來的恐怖之中。

而在南方廣東的河源,一隻母河源龍(Heyuannia)正在細致地照顧自己的幼龍,和在山東襲擊鴨嘴龍的獵手相同的恐怖身影又一次出現了,它殘忍地襲擊了巢穴旁的母龍,留下了巢穴中等待媽媽的幼龍。

同樣可怕的獵手還活躍在雲南,河南,黑龍江,甚至整個中國大地。

這些凶猛恐怖的獵手是誰呢?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歎。

要談到特暴龍,就先要從幾千千米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種當時最龐大,最凶猛的食肉恐龍一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11年,不過,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推斷出暴龍乃是由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在20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20世紀末期,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

不過,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不過,到了白堊紀末期,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兩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aurus,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相信跟暴龍一樣,是十分凶猛的巨型食肉恐龍,體型略痩。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約10米長,最長可以到12米。身高約4米,重6—7噸,嗅覺靈敏,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特暴龍很可能比暴龍更可怕,盡管它們的頭骨比暴龍窄一些,但是更結實,下顎的連接雖然不靈活但是可以提供比暴龍更大的咬合力,而且特暴龍的牙齒大小一點也不輸給暴龍。因為有這麼精良的武器,所以特暴龍分布廣泛而且可以選擇的食物也很多,從鴨嘴龍類到蜥腳類,而在廣東的特暴龍還可能會以當地豐富的竊蛋龍類為食物。

這個品種在7500—6500萬年前,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