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搖獸腳類恐龍(5)(2 / 3)

艾伯塔龍比暴龍科的一些恐龍,如特暴龍及暴龍體型較小。成年的艾伯塔龍約有9米長。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艾伯塔龍體重1.282—1.685噸。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龍頸部約為1米長。頭顱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較大的暴龍科卻有著較4、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龍科是異型齒的,即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麵呈D形。所有暴龍科,包括艾伯塔龍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艾伯塔龍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龍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且隻有2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隻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

艾伯塔龍於1905年由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關暴龍的描述中所命名。這個名字是為紀念發現首個艾伯塔龍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屬名亦包含了古希臘文的(蜥蜴),是一般恐龍名字的後綴。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艾伯塔龍亞科頭顱骨。這有可能是艾伯塔龍。

艾伯塔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艾伯塔龍(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艾伯塔龍亞科之中。艾伯塔龍亞科比強壯的暴龍亞科幼長。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亞龍亦是艾伯塔龍亞科的成員,但卻備受質疑。

艾伯塔龍的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sarcophagus),都是由奧斯本於1905年所命名。這個學名的意思是“肉食者”,並與石棺是同一語源。已知的艾伯塔龍標本超過20個,且有不同年齡的。

發現曆史

艾伯塔龍的模式種是一個部分的頭顱骨,於1884年在艾伯塔省紅麋河邊的露頭中采集。該標本,連同一個較細的頭顱骨及一些骨骼,是由加拿大地質學家約瑟夫·蒂勒爾(Joeph B.Tyrrell)所帶領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考察隊所發現的。這個標本現正存放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這兩個頭顱骨於1892年由愛德華·德克林·科普(Edward DrinkerCope)稱它們為暴風龍(Laelaps incrassatus)。但是,這個屬名早於1877年已經被厲蟎屬所用,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遂於1904年將這屬改為傷龍。勞倫斯·賴博亦於同年將暴風龍改為傷龍。最終由於這個物種隻是基於一些暴龍科的普通牙齒,而頭顱骨亦被發現與傷龍的有明顯分別,奧斯本於1905年將之命名為肉食艾伯塔龍。艾伯塔省的紅麋河。超過一半的艾伯塔龍化石就是在此發現的。191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Barnum Brown)在紅麋河發掘出一大群艾伯塔龍的遺骸。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於1997年再次發現該位址,並從新開展發掘的工作。這次的發掘發現10頭非常幼小的艾伯塔龍。那原先被稱為A.arcfunguis的標本亦是在近紅麋河發掘出來的,並且已存放在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另外6個頭顱骨及骨骼亦在艾伯塔省被發現,並存放在其他加拿大博物館。所有肉食艾伯塔龍的化石都是於艾伯塔省的馬蹄鐵峽穀地層被發現。這個地層可以追溯至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裏希特階,距今7000—7300萬年前。很多其他的恐龍亦於此被發現,包括細小的獸腳亞目如似鳥龍、纖手龍及幾種馳龍科,另有不同的草食性恐龍如甲龍下目、角龍下目、厚頭龍下目及鴨嘴龍科。艾伯塔龍的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及懷俄明州都有被發現,但這並不一定是肉食艾伯塔龍,甚至根本不是艾伯塔龍。

生長模式

利用骨骼的組織學,可以幫助確定恐龍死亡時的年齡,並以此估計其生長率,與其他物種作出比較。最年幼的艾伯塔龍隻有2歲,體重約為50千克。1隻24歲的標本是已知最老的艾伯塔龍,就存放在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體重約1.14噸。但最重的卻是存放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內的標本,估計重1.8噸及22歲。當年齡及體重都量度後,可以得出一個S形的曲線。由此可見,艾伯塔龍約在16歲的4年間成長最為快速。生長率在此階段約為每年122千克。其他體型相似的暴龍科亦有相似的生長率,但卻比暴龍的生長率要低得多(接近8倍)。當到達16歲的成長階段完結時,艾伯塔龍骨骼發育成熟,但仍是會維持艾伯塔龍較低的生長率。由巴納姆·布朗發現的艾伯塔龍骨床包含最少10頭恐龍。當中有2—3頭超過21歲,1頭較年輕的約17歲,4頭正在發育階段的在12—16歲間及1頭10歲的幼龍。另有1頭隻有2歲的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