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私募共贏:總經理PE融資讀本19(2 / 3)

薦+顧問”模式;等等。

保險公司在政策的支持下,也獲得了“開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和創業投資企業的許可”。雖然保監會對保險進入PE領域的決策非常慎重,但在法律層麵上,保險公司直接進行股權投資已經沒有障礙。

銀行在PE方麵的投資是最難被突破的。但銀行也並不甘寂寞,雖然不能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跟進投資或提供投資顧問中介服務等方式與PE建立合作關係。

各大銀行試水PE領域

近些年,各大商業銀行相機而動,紛紛“試水”PE領域,從社保基金和商業保險基金那裏分一杯羹。

各大銀行參與PE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曲線直投,另一種是間接參與。

所謂曲線直投,是指商業銀行先在境外設立下屬直接投資機構,比如,中國銀行設立中銀國際、建設銀行設立建銀國際等,再由該境外下屬機構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從而可以繞開我國《商業銀行法》的限製,最終投資於境內的非上市企業股權。

所謂間接參與,是指商業銀行與PE合作,除了幫助其募集資金以外,還將優質企業資源提供給PE,賺取不菲的中介費,並對PE投過的項目進行貸款,實現“投貸結合”。

在曲線直投中,商業銀行直接作為PE的LP,這種方式成本比較高、風險也較大;在間接參與中由銀行為PE推薦優質客戶,對PE或VC進行投資後,銀行再跟貸,這種方式比較靈活,成本也較低。

相對於保險資金,銀行資金並不是PE募集資金的最優選擇。不過銀行參與PE具備獨有的優勢,即具有眾多的優質客戶資源、信用管理經驗豐富等。

3. PE投資基金退出途徑趨於多樣化

2008年之前,我國PE投資基金的主要退出渠道是上市退出,退出案例中90%以上均為IPO退出。在上市地點的選擇上,以在海外上市和香港地區上市為主,其中,紅籌模式上市的企業約占總數的80%以上。“10號文”的出台,紅籌模式退出渠道受到了嚴重限製。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海外各大股指持續走低,收窄了IPO的退出通道。同時,加上國內資本市場低迷、退出機製不暢,眾多國內PE投資基金無法順利減持退出。於是,PE投資基金開始尋求更多元化的退出通道。

創業板和新三板的不斷成熟發展,為PE投資基金的退出提供了更多選擇。借殼上市雖然不是新的退出渠道,在當下也是不錯的選擇。股權置換也成了一種新型的退出渠道。除此之外, 也可以在次級市場謀求退出,比如直接進行股權轉讓或者尋求並購。PE次級市場因其退出的靈活性正被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所接受。

後金融危機時代,本土PE現狀

一、本土PE麵臨的種種問題

1. PE階段後置,Pre-IPO化嚴重

在目前的中國,“PE多VC少”是一個突出現象。很多LP拿著大把鈔票,抱著炒股的心態去做PE,而GP們為了回報LP的投資,也追逐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導致PE投資的所有環節後置,整個產業鏈條都以上市為主,短期利益驅動比較明顯。眾多PE投資基金為了搭上企業上市前的最後一班車,“臨門補一腳”,不惜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來“搶奪最後勝利的果實”。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一、二級市場的發行市盈率過高,存在很大泡沫。另外,由於在我國企業上市采用審批製,使得上市公司的身份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原本,PE投資基金應該寄希望於成長性良好的企業,然後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來為企業提供規範化的管理和服務,應該扮演一種“創業板看門人”的角色。但在目前中國這種Pre-IPO投資盛行,不禁令人擔憂:PE投資機構這樣追逐“熱錢”的快進快出,甚至為了搶奪Pre-IPO的企業出現“PE腐敗”,這是否會成為權力尋租的溫床?

2. 資本市場不健全

2006年,被認為是全球運作最成功的創業板市場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進行了改革:首先,在原全國性市場中選拔出能達到相當規模或影響的企業,組成標準最高的“全球精選市場”;其次,將全國性市場上剩餘的公司組成“全球市場”;然後,將原先的小型資本市場改為“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最後,納斯達克還負責托管運行全美證券商協會監管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即OTCBB)。

可見,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改革後形成了四個層次。如圖所示:

圖2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改革後的四個層次

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相類似,在我國創業板推出之後,我國的證券市場也形成四個層次:

第一層為主板市場,主要麵向成熟的大中型企業;

第二層是中小企業板市場,主要麵向傳統產業中的中小企業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利潤的中小企業;

第三層是創業板市場,主要麵向具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和自主創新企業,采用低於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的上市條件,結合更嚴格的監管手段和措施;

第四層是類似場外市場的代辦股權轉讓市場,主要向不符合上述三個層次資本市場的條件,但是存在股權轉讓需要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9月7日的數據,前三個層次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主板共計1437家(滬、深兩市主板合計,其中滬市953家、深市484家)、中小板695家、創業板349家。這些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存在“倒置”的現象。

具體如圖所示:

圖3 我國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健全還體現在“轉板”問題上。也就是說,如果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達到了中小板甚至主板的上市條件,那麼還不能夠直接“轉板”,需要先退出創業板,再申請在其他板塊掛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