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私募共贏:總經理PE融資讀本18(1 / 3)

第 八 章

CHAPTER 8

本土PE投資基金的未來發展

PE投資基金的發展雖幾經波折,但其前景仍令人期盼。後金融時代的本土PE投資基金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國外PE的發展曆程

PE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在其發展曆程中,國外PE曆經了20世紀90年代的高峰期和21世紀初的低潮期後,重新又進入了上升期,雖然幾起幾落,但在世界範圍內,其前景依然令人期盼。尤其是近些年,PE在亞洲的表現非常活躍,說明它在亞洲進入了黃金時代。

一、國外PE的發展曆程

1976年,原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ms)的三個投資銀行家Jerome Kohlberg、Henry Kravis、George Roberts合夥成立了KKR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L.P.),專門從事並購業務,這就是最早的PE投資基金。

現代意義上的PE投資基金和VC投資基金均起源於美國。PE投資基金,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產業,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則是PE投資基金發展的高峰期,也是VC投資基金發展的高峰期,對美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7年3月,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申請,並於6月21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黑石集團的上市,標誌著PE投資基金從此改變了數10年的經營模式,以獲得股票市場的資金以及融資、收購平台,同時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2008年,由於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全球PE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當年全行業的交易數量降到了近5年來最低點。

雖然全球PE在2008年進入了一個發展低迷的階段,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國外PE投資基金以其規模龐大、投資領域寬、資金來源廣、參與機構多樣化等特點,逐漸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

西方國家的PE投資基金在GDP中所占份額已達到4%~5% 。全球已有數千家PE投資公司,黑石、KKR、凱雷、貝恩、阿波羅、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都是全球PE投資機構中的佼佼者。

二、外資PE在中國

1. 外資PE在中國的發展

外資PE,就是在境外成立,募集資金後,專門投資於境內企業的PE投資基金。它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試水階段(1991年—1995年)。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有外資PE,如黑石集團來中國探路,但當時中國的法律環境很不完善,導致大部分的外資PE未能順利進入中國。

1992年,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簡稱IDG)在美國的波士頓組建了太平洋中國基金,成了外資VC進入中國的第一梯隊。隨後,華登國際、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漢鼎亞太、美國國際集團等一批PE股權投資基金相繼進入中國進行投資。

第二階段:VC熱潮階段(1995年—2005年)。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設立境外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辦法》,鼓勵外資VC來華投資。該辦法的頒布開啟了外資VC投資中國的大門。自此,一大批風投機構趁著IT熱潮轉移到中國,並采用各種方式進入中國的投資領域。

在這個階段,除了專業VC機構外,一批大型金融機構、科技機構的直投部門也建立了專門針對中國的投資基金。

第三階段:狹義PE熱潮階段(2005年至今)。

2004年,TPG旗下的新橋資本入股深發展被視為是PE在中國的“破冰之旅”。

2005年,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狹義上的PE大量進入中國,風頭蓋過VC。

在此之前,隻有華平、凱雷、新橋等幾家PE投資機構。2005年,凱雷一舉拿下太平洋保險和徐工機械,成為PE發展進入高潮的標誌性事件。直到現在,全球最大的四家PE基金——黑石、凱雷、KKR以及TPG,都設立了針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基金。

2006年,國務院六部委聯合發布的“10號文”,使得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紅籌模式受到限製,外資PE “募集資金在外,上市退出在外”的兩頭在外的模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也使得外資PE將企業上市的重心放在中國國內市場。這與此後的創業板開板,都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利好消息。

2. 外資PE的類型

目前,中國的外資PE及其管理機構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幾個類型:

第一,獨立的股權投資基金。它是單獨成立並專門投資中國企業的投資機構。如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凱雷集團、3i集團等。

第二,中外合資或者中外合作基金模式。如德豐傑( Draper Fisher Jurvestson,DFJ)、AIG旗下的中國商業基金(China Retail Fund)、弘毅投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