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成——中小板第一股
新和成的前身是一家做廢酒精回收的作坊式工廠,年產值不過幾十萬。1991年,是新合成的第一次飛躍式發展,當年研發成功的諾氟沙星中間體,一舉使其年產值增至1000多萬元,跨入了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又相繼研發了維生素E的兩個重要中間體,並實現了產業化,從此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麵,結束了我國維生素E生產原料長期依賴進口的曆史。如今,新和成已經成功研發了十多個國家級的新產品,形成了從維生素的基礎原料到中間體再到維生素產品的一條龍產業鏈。
從2004年6月在深交所的中小板上市到2009年年末,新和成的淨資產增長了8.6倍,市值增長了11倍。在全球麵臨金融危機時,新和成創造了其在國內貿易中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在2008年和2009年這2年中,其每股收益分別為4.02元和2.98元,這個成績在中小板和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均處於前列。上市五年,對股東派發的現金額高達到5.22億元,遠遠超過了當初通過上市募集到的3.83億元的資金。在2009年,推出了10派10送3的分配方案,再掀高額回報股東的高潮。
新和成,之所以引世人矚目,不僅是因為它是中小板的第一股,更是因為新和成的高速增長和對股東的高額回報。
新合成的發展,其靈魂在於它不斷地創新。在新和成高速成長的道路上,中小板第一股的名號既是動力也是壓力。在實現企業高速成長的同時,新和成也給股東帶來了較高的回報率。
(2)創業板。
中國證監會頒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並從2009年5月1日起實施,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稍後頒發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並從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2009年10月23日,中國的“二板”市場——創業板,正式在深交所鳴鑼開板。10月30日,首批28家企業集中掛牌上市。從1998年提出構建創業板開始,到創業板正式推出,經曆了十多年的時間。
創業板的設立,對我國中小企業來說,增加了一條方便的融資渠道;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與之相應的回報也會大很多;對PE投資機構來說,創業板為風險資本開拓了一個新的退出渠道。
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成立時間較短、規模相對較小,但成長性較高,有很大上升空間。
創業板的特點是“寬進嚴管”,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
吉峰農機——創業板第一牛股
截止2010年10月,統計創業板上市一周年的數據,28家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無一例外均實現了上漲;與當時的發行價相比,28家公司的平均漲幅為108.18%。其中,漲幅位居第一的是吉峰農機,以293.16%的漲幅遙遙領先;第二名是探路者,漲幅是228.16%;第三位是愛爾眼科,漲幅177.03%。
創業板第一牛股吉峰農機背後,還有一個更牛的PE投資機構——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鼎投資)。
九鼎投資在2011年清科集團發布的PE投資機構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名,並獲得了當年中國最佳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大獎。在第一批創業板的眾多公司中,九鼎投資就獨中金亞科技和吉峰農機兩個項目。
九鼎投資為江山惠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正道九鼎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吳鴻等7名自然人以現金出資設立的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07年,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
在吉峰農機上市之前,九鼎投資曾於2009年3月和4月,分別獲得公司160萬股和320萬股,兩次的成本僅分別為4元/股和4.3元/股。也就是說,九鼎投資獲得吉峰農機480萬股的總成本僅2016萬元。
隨著2009年年底,吉峰農機的分紅擴股,10轉10派2(含稅),九鼎投資的持股數增至1248萬股,且獲得公司分紅112.32萬元。即使以稅後的情況算,九鼎投資的持股成本已下降為1.53元/股。截止2012年10月27日,吉峰農機收盤價為34.5元/股,也就是說九鼎投資的持股市值已高達43056萬元,投資回報率高達2036%。
這個案例背後更加值得思考的是九鼎投資的成長。從名不見經傳,到在創業板“一戰成名”,這背後隱藏的是九鼎投資特殊的經營模式。
伴隨著九鼎投資的野蠻生長,各種質疑也隨之而來,即使有人說九鼎投資“開創了中國以製造業的方式做PE投資的先河”,但其“人海戰術”也遭到了業界的指責。後來,又傳來了九鼎投資要裁員的負麵消息。
九鼎投資的成長不僅使在中國正處於發展階段的PE投資機構看到了希望,同時也迫使國內理論界和實踐界不斷探索,如何在中國做好PE這個問題。
(3)三板市場。
2001年7月16日,正式開辦三板市場。三板市場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正確的名稱是“代辦股份轉讓係統”,也就是說,在三板市場不能稱企業“上市”,隻能稱之為“掛牌交易”。
三板市場分為“新三板”和“老三板”。所謂的“老三板”指的是包括從原來兩個法人股市場退下來的“兩網股”和從主板市場終止上市後退下來的“退市股”。而“新三板”是相對於之前的三板市場而言的,特指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係統進行轉讓試點。
建立三板市場主要是為了豐富資本市場的層次,讓企業多一個融資渠道。企業在三板市場掛牌交易與企業上市有很大的不同。寫在這裏的目的,主要是想將“新三板”與創業板進行比較。
有限責任公司必須改製後才可掛牌。“新三板”市場的掛牌企業在證券業協會備案後,可以通過定向增資實現企業的融資需求。
對於規模小、業績連續性差且處於高成長期急需資金,但直接上市融資又無望的企業,選擇在“新三板”掛牌將是最好的歸宿。“新三板”市場為企業原有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退出通道。即使企業在中小板或創業板未能成功上市,還可以在“新三板”上掛牌轉讓。
2. 境內間接上市
企業在境內間接上市,主要是采用借殼上市(或稱買殼上市)的方式。
借殼上市,是指通過購買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殼公司)的控股權,以增發股票(通常是定向增發)的形式將資產注入殼公司,間接地實現上市的目的。資本市場總是存在一些業績不佳、難以為繼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日子很難熬,卻守著一項很寶貴的資源,那就是上市的資格,這種上市的資格就被成為“殼資源”。
一些非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借殼上市的方式來達到上市的目的。主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由非上市公司收購上市公司(殼公司)的股份,達到控製上市公司的目的;
第二步,由上市公司(殼公司)通過反向收購這家非上市公司,或者采用定向增發的形式,將非上市公司的有關業務和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從而實現間接上市。
借殼上市的殼資源是確定的,也是寶貴的,所以如果能夠借殼上市,就完全避免了企業自己申請上市的漫長審批流程,也避免了在花費高額的成本後,還不一定能夠上市的風險。而且上市時間比較短,上市成本也比較固定。
借殼上市需要先把殼買下來,這就需要大量的現金來支付高額的費用,而非上市公司將資產注入殼公司後,也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兩個企業在企業文化、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業務運營的等方麵都會存在差異,整合兩個企業往往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
國美借殼,成功上市
2004年6月,中國鵬潤公告宣布以83億港元收購國美電器65%的股權。中國鵬潤在成為國美電器的第一大股東後,成功借殼並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將其更名為國美電器。黃光裕本人也因此並購而一躍問鼎2004年的中國首富。
2000年6月,黃光裕通過一家海外離岸公司,以1920萬港元的現金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京華自動化原大股東的小部分股份。一個月後,又通過另外一家離岸公司再次以5600萬港元購得京華自動化第一大股東的絕大部分股份,從此控製了京華自動化,並使其成了今後國美電器上市的殼公司。然後,增發了310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的19.7%。由於其增發股份比例不超過20%,所以不需要停牌也不需要股東大會決議。就這樣,國美電器在不知不覺加強了對該殼公司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