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CHAPTER 6
與PE投資機構的和諧共處
PE投資機構與企業的相處是短暫的,但為了達到“雙贏”效果,企業和PE投資機構都要付出最大努力。
與PE投資機構的和諧共處之道
雖然PE投資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婚姻”是短暫的,但雙方該怎樣度過這短暫的“婚約期”呢?需要的是信任、合作與包容。
一、誠實守信,恪守承諾
企業與PE投資機構之間所有的合作都是基於信任這個大前提的。隻有雙方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和諧共處,才可以取得“雙贏”的效果。
除了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外,PE投資機構與企業的“婚約”主要是由一係列的法律文件來約束的。雙方共同簽署的投資協議約定了雙方在“婚姻存續期間”的各項權利和義務。能否嚴格遵守這些約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是這場“婚姻”是否美滿的前提和基礎。
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企業和PE投資機構是兩個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有其各自追逐的目標。雖然一紙“婚約”約定了很多權利和義務,但也隻是約定了一些重要問題,不能麵麵俱到。在這段“婚姻”中,肯定會出現超出約定範圍的摩擦和矛盾。雙方應該在合作的基礎上相互理解,盡量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企業家應該記住一點:PE投資機構不是企業的對立麵。在公司治理結構層麵,它們也是企業股東,與創始股東和其他股東一樣屬於同一角色。企業家總是把PE投資機構當作“對方”而不是“我方”,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實際控製人既是股東又是實際經營者和管理者。如果作為控股股東的你聘請了管理團隊來負責經營企業,而不是親力親為負責具體事務,這時候你是不是也成了“外部人”了呢?是不是也和PE投資基金一樣,站在了同一立場了呢?
三、取長補短,精誠合作
PE投資機構與企業的長遠目標是一致的,雙方的風險和利益也是連在一起的。PE投資機構掌握了企業的部分股權,可以按照持股比例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收效。
當初雙方能夠合作成功,就是建立在投資者的需求和企業的需求共同的基礎之上的,在接下來共處的時間裏,仍舊需要雙方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在PE投融資中,企業家在創新精神、產品開發、市場推廣上麵是一把好手,而PE投資機構在企業策略規劃、財務管理、社會關係網絡、金融專業知識方麵具備專長。兩者可以進行很好的優勢互補。企業家可以主動尋求與自己目標一致且能夠互補的PE投資機構,尤其是在同行業或相近行業有足夠經驗的PE投資機構作為合作夥伴。PE投資機構也會盡最大努力用自己的經驗專長和網絡關係為企業提供服務。
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企業家與PE投資機構應努力建立一種建設性的合作關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投資者與被投資者的關係上。
俏江南失色——創與投的“愛恨情仇”
2011年8月26日,發表在《環球企業家》上的一篇《俏江南失色》“一石激起千層浪”。文中,俏江南集團董事長張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引進它們(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毫無意義。民營企業家交學費唄。”“它們什麼也沒給我們帶來,那麼少的錢稀釋了那麼大的股份。”一般情況下,創業者與投資者之間的矛盾較少披露於公眾麵前。張蘭的一席話,為雙方的“婚變”傳聞加上了一道強有力的注解,也引發了業界關於創與投之間矛盾的思考。
俏江南與鼎暉的合作源於2008年年底,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鼎暉向俏江南注資約2億元人民幣的美元資金,獲得了俏江南10.526%的股權。
2011年3月,俏江南向證監會遞交了A股上市的申請,同期提交上市申請的餐飲企業還有靜雅。已經在證監會排隊審核的餐飲企業還有順風、“狗不理”、廣州酒家。
2012年1月,證監會終止了俏江南的上市申請,俏江南A股上市最終宣告失敗。其他幾家排隊上市的餐飲企業也未見成果。
事隔僅一年,俏江南重啟上市計劃,放棄市盈率較高的A股市場,轉戰市盈率較低的香港H股市場。如此急於上市融資,一方麵,顯現了俏江南在資金方麵壓力過大,極度渴求上市融資;另一方麵,也可能是鼎暉急於在上市後退出給企業帶來的壓力。
在A股上市,一般能夠獲得30倍左右的市盈率,而在H股上市,市盈率也就在10倍左右。如此一來,俏江南的融資規模會大幅縮水。而鼎暉也頂多“平進平出”(按照當初投資的2億元人民幣,占10.526%的股份,不考慮這兩年的通脹因素)。
現階段,我國餐飲企業普遍存在資金壓力較大的情況,上市困難重重。我國餐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的隻有6家:境內A股市場上市的有3家,分別是2007年11月上市的全聚德、2009年11月上市的湘鄂情,以及另外一家——西安飲食,但其主業並非餐飲;在香港H股市場上市的有味千拉麵、小肥羊;在紐交所上市的是鄉村基。
餐飲企業申請上市頻頻擱淺,主要原因包括:餐飲企業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連鎖擴張的標準化問題、成長性問題及上市後的監管問題(由於餐飲企業大都不開發票,收入和支出很難準確估計和查證)。更重要的是,證監會近些年更傾向於推動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公司上市。
姑且不論俏江南與鼎暉之間的“私人恩怨”,該事件也反映了我國現在的一個真實的現狀:一方麵,民營企業對PE投資機構期望值過高,希望引入PE投資機構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能夠順利上市,但這是不客觀的;另一方麵,在錢追著項目走的情況下,PE投資機構為了爭得好項目,不惜過度承諾,最終造成企業心理預期落差較大,加劇雙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