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學習型黨支部,要注意培訓教育與開展活動相結合。
培訓教育是由外界向受教育者係統地傳播,或由受教育者自身係統地學習某種思想理論體係的方法。培訓教育法重視對科學理論的學習和吸收,有利於先進思想和新鮮經驗的傳播、推廣。培訓灌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麵: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傳統、愛國主義精神、倫理道德、法律法規、形勢任務以及自然科學、文化藝術欣賞等方麵的內容。培訓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三種:課堂教育;文件傳達;書刊讀評。
在培訓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兩個問題。一是分類施教。分類施教是從實際出發,按照黨員的年齡文化結構、思想素質、職業分布進行分層歸類,然後根據各個層次類型黨員的認識能力和不同需求,進行分類指導,因層因人施教,做到揚長避短,有的放矢,避免“滿堂灌”、“一刀切”、“一鍋煮”,以獲得最佳教育效果。堅持分類施教要做到以下三點:結合行業特點,因地施教;把握黨員特點,因人施教;緊扣時代特點,因時施教。二是寓教於樂。寓教於樂又叫形象化教育,是借助文學藝術等特殊手段,寓思想政治教育於豐富多彩的、直觀的、生動活潑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發展有益的興趣和愛好,受到潛移默化教育。寓教於樂應注意三個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選好“形象”;把思想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種活動中去,反對為樂而樂,避免形象教育庸俗化,防止黨的組織生活“娛樂”化。
【寓教於樂】
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的有關詩的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詩應帶給人樂趣和益處,也應對讀者有所勸諭、有所幫助。賀拉斯提出“一首詩僅僅具有美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魅力”,這樣才能發揮藝術的教化作用。“教”,既指社會道德教育,又指文化開發,詩的“教”的功效應是崇尚美德、簡樸、正義、秩序和法律,應促使人接受文明,為人神劃界,為夫婦立定禮法。教是目的,教必須通過樂的手段才能實現,教化功能在詩和藝術作品中不應脫離使人獲得愉悅的具體形象,欣賞者總是在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寓教於樂”說同時也揭示了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須通過明晰的個性化,轉化為個體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藝術作品必須是形式與內容的美的融合、統一。詩人如果想做到“寓教於樂”,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和心靈淨化,同時應嚴肅對待藝術創作,遵循特定規範,既順應讀者習慣,又左右讀者的心靈和審美情感,引導讀者趨善避惡。
“寓教於樂”思想對18世紀啟蒙運動以及古典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衡量藝術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
學習型黨支部,僅僅開展培訓教育是不夠的,還應該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擴大支部的學習效果。
第一,民主討論活動。民主討論是一種通過思想交鋒、集思廣益、互幫互學來統一思想和提高認識的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者提出討論題,交代討論範圍與思路,以啟發教育對象,並和教育對象一起展開討論,使之獲得深刻的認識、接受正確的思想理論、掌握牢靠的知識。這是一種既符合人的思維規律,又體現民主原則的科學有效的方法。具有說理重點突出、氣氛熱烈、是非易辨、收獲深刻等特點。民主討論的具體形式很多,如學習討論會、理論研究會、生活討論會、工作討論會等等。搞好民主討論,要做到三點:精心組織;平等相待;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