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做法
(一)突出蒙語譯製基地民族語言轉譯特色,製作本民族語言培訓教材,解決基層黨員幹部教學資源短缺、溝通交流難,信息傳送不及時的問題。旗委經過調研,認為要提升基層黨員幹部教育培訓水平,就必須要加大蒙古語言文字開發力度,解決本民族語言教育培訓資源短缺的問題。2007年旗委投入40餘萬元在全區首創建立了蒙語譯製基地。通過麵向全區考錄選拔的方法,建立起一支由11名專職人員,20多名誌願者組成的翻譯、配音、編輯、非編等專業技術人員隊伍,開展蒙漢語聽抄翻譯、技術服務、蒙語資源開發等工作。2008年經內蒙古黨委組織部批準,新左旗蒙語譯製基地正式掛“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東部區蒙語譯製基地”的牌子。2009年4月,由市編委會研究批複,蒙語譯製基地掛靠旗委組織部,為正科級事業單位。到目前,基地譯製完成中央和地方製作單位關於十七大風采人物專輯、國家法律政策講座、先進實用技術實例專題等方麵的漢語課件45部,部分節目已被列入自治區現代遠程教育片源庫,填補了民族地區無少數民族語言教材的空白,實現了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培訓資源共享,讓蒙古族語言文字在新時期黨的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有效譯製開發蒙語教學資源的同時,譯製基地還進一步完善與各級主要農村牧區黨員幹部教育培訓資源製作單位協調協作機製,探索市場化、產業化渠道,初步建立起與中國農影音像出版社、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電視台等多家單位合作意向,建設適合邊境地區、居住分散地區視頻播放及接收平台和新途徑。
(二)突出流動黨校靈活機動特色,開展進嘎查入氈房“流動”巡回式培訓,解決牧區蘇木(鎮)、嘎查距離旗所在地較遠、交通不便、集中培訓難、行政成本高的問題。由旗委組織部牽頭,各部門密切配合,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流動教育培訓隊伍,成立了草原上的流動黨校,機動靈活地對牧區黨員幹部實施培訓。流動黨校按照“貼近實際,貼近黨員幹部群眾,精講細講,突出重點,突出特色”的教學要求,根據黨員幹部群眾的不同層次、不同需求情況,分類設置班次,把握培訓的側重點和類別,確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向。流動黨校在采取以黨支部為主體,以教育陣地為依托,集中對黨員幹部進行十七大精神、黨章、法律法規等國家政策、黨的理論知識培訓的同時,還采取利用嘎查活動室開展集中教育培訓與到黨員牧戶家裏分散教育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示範講解“奶牛飼養與管理”、“牲畜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等實用性科技知識和技能。此外,流動黨校還協助基層黨員幹部聯係扶貧、特種養殖等小型項目,增強了基層黨員幹部群眾培訓的針對性,有效解決了基層黨員幹部群眾集中培訓難的問題。自流動黨校成立以來,結合本地實際,組織教學人員深入到全旗5個蘇木鎮、1個牧場、53個嘎查、7個社區,行程7000多公裏,為基層黨員幹部群眾授課500節,參加培訓的人數達6000餘人(次),其中黨員參加培訓率占基層黨員總數的90%以上。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使基層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工作水平和“雙帶”能力明顯提高。流動黨校的一些經驗做法也先後被中組部《黨建研究》、《基層組織通報》等國家級黨報黨刊報道。
(三)突出遠程教育輻射培訓特色,架設空中通道“遠教”覆蓋式培訓,解決長期以來牧區黨員幹部培訓手段單一,黨的方針政策不能及時同步落實到基層的問題。按照自治區和市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結合我旗實際,共在全旗5個蘇木鎮、53個嘎查、7個社區建立12個衛星模式站點、7個電信模式站點、46個電視硬盤模式站點,形成了覆蓋全旗的牧區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旗範圍內全麵開展農村牧區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使遠教發揮方便快捷的培訓職能,旗裏成立了以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蒙語譯製基地牽頭的遠程教育協調小組,製定切合牧區實際的遠程教育中長期培訓規劃,各蘇木鎮、嘎查製定遠程教育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及培訓機製、監督機製。為了保證遠程教育在農忙等季節的收看率,新左旗調整了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布局,在每個嘎查成立3-5個牧民小組,依托牧民家的風力發電及DVD、電視機等現有資源,在每個小組設立了“家庭播放點”,在旗電視台開辟了牧區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專欄,開通了新左旗蒙文黨建網站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專欄,構成了移動硬盤和光盤播放、衛星接收、寬帶網絡相輔相成的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模式,延伸培訓觸角,實現了遠程教學入氈房進牧戶。截至目前,在牧民家中共設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家庭播放點212個,下發學習光盤1600餘張,培訓黨員幹部和牧民群眾6000多人次,有效地推動了牧區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的開展。
(四)突出黨校教學雙講互動特色,實施典型示範帶動“直觀”式培訓,解決黨員幹部長期以來受“灌輸式”教學影響,不願參加學習培訓及培訓內容空洞、學非所用的問題。“雙講”互動式培訓是黨校教師和優秀嘎查黨支部書記、鄉土人才、致富帶頭人等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特長及在某個領域內有一定經營管理經驗的典型人物共同講課,且與學員進行課堂互動的教學新模式。由於黨校教師和典型人物兩者的講課內容和角度不同,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各有側重。一種是以典型人物主講自己在某個領域中的成功經驗和一技之長,用典型事例影響帶動學員,黨校教師則負責引導、啟發典型人物講課思路。另一種是黨校教師主講政策理論,而典型人物運用其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實踐印證黨校教師所講有關理論觀點。在課堂上,學員可以隨時向教員提出問題或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互動交流,極大地提高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旗委組織部利用每年舉辦全旗嘎查黨支部書記和嘎查達考察學習培訓班的機會,安排1天左右的時間,到我旗集體資產達百萬元的巴音塔拉嘎查、自行培育出“呼倫貝爾羊”的巴音貢嘎查、靠項目及靠科技致富的貢諾爾嘎查等實地考查,通過典型嘎查示範作用,使嘎查之間能互相交流和借鑒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做到學與用相結合,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提升嘎查帶頭人的發展意識和帶民致富能力。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通過旗委政府在典型嘎查召開以“七個一”家庭生態牧場為主題的新牧區建設理論及草原生態、草原文化、發展經濟、扶貧開發等專題理論研討會,來增進地區及嘎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探討和論證適合牧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途徑。
(五)突出外埠補充提高特色,選派黨員幹部到發達地區“外派”體驗式培訓,解決長期以來基層黨員幹部在本地區“封閉”培訓,缺乏對比與實踐的問題。“外派”體驗式教育培訓是把傳統的黨校封閉式課程教育改變為對外開放式教育培訓模式。旗委組織部在完成市委組織部外派培訓任務的同時,把本級教育培訓課堂延伸到旗外、市外、區外和國外,先後組織嘎查黨員幹部群眾1000多人次到蘇州、無錫、黑龍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學習考察生態保護、特種養殖、畜牧業生產和管理模式,同時組織10多名嘎查書記到香港、澳門、台灣、加拿大考察學習旅遊、生態、畜牧業規模生產。通過帶著問題學習考察,基層黨員幹部在開拓視野,更新觀念的同時,查找不足,借鑒經驗,增強外出學習考察的針對性。與此同時,旗委政府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忠法教授等中央、省市區專家學者教授到旗裏授課,集中給全旗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充電,提高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此外,針對幹部的不同特點,選派基層工作經驗不足的年輕幹部60餘人次到蘇木鎮、嘎查掛職鍛煉,熟悉基層工作,處理基層存在的問題,較好地解決了長期以來黨員幹部培訓在本地黨校“坐而論道”缺乏對比與實踐的問題。